目前分類:健康 (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喝水學問大!最佳建議時間大公開

拿1張紙貼在鼻子上,不到1分鐘,紙就溼透,說明你呼出去的氣全帶著水分。所以,在炎熱的空氣下、乾燥的冷氣房裡,人有很多時刻都在不知不覺中流失水分。
許多人認為既然不渴,為什麼要喝水?這是一個迷思。千萬不要等到口渴的時候才喝水。當人察覺到口渴時,已經是缺水的最後一個警訊,即當你感到口渴時,其實已經缺水一段時間了。
身體缺水的10大警訊
1.口腔乾燥,舌頭腫脹。
2.小便深黃色。
3.便祕。
4.皮膚缺乏彈性。
5.心悸。
6.肌肉痙攣。
7.頭暈目眩。
8.疲憊。
9.眼睛缺乏淚液。
10.感覺過熱。

水在調節體溫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一旦感覺過熱,身體就會透過出汗降低溫度;一旦脫水,就會停止出汗,並出現身體過熱的現象。
【人一天該喝多少水?】
人一天平均需要喝2500毫升的水,這些水分別來自於哪裡?
1500毫升的水分從飲食中攝取,加上人體原本的水分,共約1000毫升,便是總水量。1500毫升大約是2.5 ∼3瓶礦泉水,有人說喝不到這麼多,原因是什麼?
因為沒有建立良好的「飲水習慣」和一個良好的「喝水時間表」。一般人吃飯是有時間表的,一到中午12點,不管餓不餓都會去吃飯。但沒有人想到,在早上10點或11點時,不管渴不渴,都要喝1杯水。

【每人一天飲水時間表】
在這裡提供一個「飲水時間表」,也許不符合你原有的習慣,但最好確實執行。這個時間表可依照個人喜好改變,不過有兩個原則絕不能變。
1.晨起喝1杯溫開水:除非你有咽喉炎或醫生囑咐,否則不用在水裡加鹽或其他東西。在早上喝鹽水不值得提倡,因為晨間血液黏稠度最高,最不穩定,早上喝任何添加鹽、油、糖的飲品,都不如白開水安全。
有人問,早上習慣喝一杯蜂蜜水呢?喝淡蜂蜜水是沒問題的。因為濃淡不同的蜂蜜水,在緩解便祕上並沒有太大差別,而前者可能導致攝取糖分偏高。
2.睡前喝1杯白開水:這是為補充睡眠時流失的水分,甚至有夜尿習慣者,在如廁後也可以喝一點水,以降低血液黏稠度。這兩杯水,在某些時候可以成為「救命水」,減少偶發的致命風險。
除此之外,每隔2∼3小時,就要喝1杯200毫升的水,且要1次喝完。為什麼要1次喝完?有些人喝水的習慣,是在感到口渴時才拿起杯子,喝個一口,口渴緩解後就放下杯子,這一口水雖然可暫時緩解口渴的感覺,卻無法滿足全身缺水的細胞。
所以專家告訴我們,要一次喝200毫升的水,可以慢慢地、持續地喝。這個時間表並不難執行,只要對生活中的細節多加留意即可,這些細節也會決定你未來健康的走向。

【白開水為何是最好的飲料?】
生活中最常見的水有4種:天然水、礦泉水、白開水、純水。
在討論這4種水之前,先談最近十分流行的鹼性水。據說鹼性水十分健康,能對抗體內有害的酸性物質。然而,這種鹼性水真的健康嗎?
現在許多商家抓住人們追求健康的心理,刻意炒作一些所謂的「高科技」話題,實際上,這種水與其他水區別不大,胃酸是酸性的,鹼性水流到胃裡後,也會被同化成酸性,所以毫無意義。

【飲用水的注意事項】
飲用水有以下幾個要點:
1.水源要安全:因為水管年久失修,經常會發生管道老化、生鏽、長黴菌等情況,水源自然會受到汙染。
2.先淨化水源:為避免飲用水遭到汙染,要先讓水通過淨化裝置,取得相對乾淨的水燒滾,再放涼到約30∼40℃,這個溫度是最接近人體的溫度,也符合人的生理需求、水的活性需要,尤其適合中老年人飲用。
注意事項:隔夜水最好不要喝。
純淨的水相對而言不太受歡迎。因為很多人覺得純淨水沒有營養,如果喝多了,很容易造成微量營養素和礦物質的缺乏,很多人寧可選擇礦泉水。
3.瞭解喝水的目的:喝水,並不是為了營養,如果想靠喝水來補充礦物質,不如吃1個饅頭或1碗米飯。水主要是作為載體,溶解其他營養素,讓營養素在身體裡順暢地流動。水中含有的礦物質的確可以發揮一點點營養作用,但影響微乎其微。
喝純淨水時,根本不用擔心會造成營養缺乏。只要水是安全的,符合國家飲用水標準,都可以放心飲用,千萬不要被似是而非的說法迷惑而浪費金錢。

【健康小百科】
如何判斷喝水是否足夠?
1.不再感覺口渴,且眼瞼豐潤有光澤。
2.尿液變得清澈。
本文出自人類智庫《吃對3餐吃出健康》

如發現不宜引用或轉載,請通知版主移除,感謝您的合作!

文章標籤

薇薇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體組織的60%是水,我們可以3天不吃食物,卻不可以3天不喝水。水份對於人體健康的重要性健康不言可喻。

喜歡喝飲料的人通常會覺得自己每天攝取的水份是足夠的,數據顯示,咖啡 98〜99% 是水,碳酸飲料的水含量約 90~95%,葡萄酒介於 80~85%,淡啤酒接近 90〜94%,而茶大約 98% 是水。如此看來,喝這些飲品應該很容易滿足一天所需8~10杯水的建議量?事實卻並非如此。

儘管食物或飲料當中含有一定的水份,攝取這些仍然無法取代喝真正純粹的白開水。口渴和飢餓不一樣,當身體發出口渴的信號,就表示它其實已在脫水的狀態,喝飲料不僅無法解決身體缺水的處境,反而可能讓脫水的現象加劇。

咖啡、汽水和茶飲通常含有咖啡因,咖啡因有利尿的作用,可想而知喝這類飲料容易讓身體水份流失,因而導致慢性脫水;酒精也是利尿的成分,喝葡萄酒或啤酒同樣也會造成脫水的結果。

由於一個人平均每天大約會流失掉90盎司的水份,固定補充自己體重一半的水量對健康有莫大的好處與影響。究竟喝水對健康有多重要呢?

1. 水能提供人體無限能量 (丟掉你的能量飲料吧)。
2. 水能幫助運輸體內的營養物質。
3. 水能幫助處理掉肝臟和腎臟的廢棄物。
4. 水能防止便秘。
5. 水能滋潤肌膚,比擦乳液或嬰兒油還有效。
6. 水能幫助減緩經前症候群 (PMS) 與一般經痛症狀。
7. 水能減少食慾,進而防止飲食無度。
8. 水能幫助身體排毒。
9. 水有助於維持正常性慾。
10. 水能讓身體維持年輕活力,使皮膚水嫩有光澤、頭腦清晰敏捷。

人體必須喝足夠的純水來維持生命,這是其他飲料無法代替的,多喝水還可以使很多健康問題都獲得改善;所以別再依賴飲料了,喝水才是避免脫水最佳的方式。

【怎樣喝水才健康?】

        每天的喝水量是可以妥善安排的,例如早上起床睜開眼睛就先喝一杯白開水(約250毫升/杯),對腸胃蠕動功能較差的人來說,早上一杯白開水還有促進排便的功效。中午飯前二杯水,晚飯前二杯水,睡覺前再多喝一杯水,一天所需的水量就差不多夠了。當然,儘量在白天多喝水,睡前喝太多水容易跑廁所,可能會影響睡眠品質。

        一個健康的成人,每天至少要攝取2000~2500c.c.水,大約是8到10杯的水。有一個很簡單的計算公式;每公斤體重需攝取30c.c.的飲水量,像是70公斤重的成年人,每天至少要喝2100c.c.的水。如果運動量大、或體重較重的人,需要補充比一般人更多的水分。炎炎夏日,排汗量較多,也要補充比平常更多的水份。特別是痛風或腎結石患者,需要補充更多的水分。不過,如果是腎臟病、心臟病或嚴重水腫的患者,飲水量會受到限制,必須根據身體的狀況與醫師的指示決定補充多少水分。

【脫水的生理症狀】
可以用下面列出的生理症狀表來做自我檢測。

輕微脫水
[   ] 疲倦。
[   ] 不耐煩。
[   ] 嗜食。
[   ] 頭痛。
[   ] 焦躁。
[   ] 憂鬱。
[   ] 抽筋。
[   ] 沒有口渴警訊。

嚴重脫水
[   ] 胃食道逆流、胃潰瘍。
[   ] 背痛。
[   ] 纖維肌痛症。
[   ] 腸炎。
[   ] 關節疼痛。
[   ] 偏頭痛。
[   ] 便秘。
[   ] 痛風。

以上檢測項目,都是脫水的人經常出現的生理症狀,您符合的項目越多,就越有可能是體內水份不足。

(檢測項目內容節錄自 要瘦就瘦要健康就健康一書 作者:賴宇凡)

如發現不宜引用或轉載,請通知版主移除,感謝您!

文章標籤

薇薇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紀元2013年11月01日訊】深海魚油為什麼那麼重要?是因為深海魚,如鮭魚、鯖魚、秋刀魚、土魠魚等含有很高量的Ω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不飽和脂肪酸是人體無法製造而必須由外界補充的必須脂肪酸,而Ω3不飽和脂肪酸有3種,就是EPA、DHA及ALA(α-次亞麻油酸)。

EPA及DHA因來源為深海魚油,素食者或許比較不適宜服用,但可透過一般常見的堅果、胡桃、大豆及橄欖油、紫蘇油、大豆油等獲得ALA(或可稱其為植物性魚油),ALA會在體內轉成EPA或DHA,但轉換比例極低,據研究只有千分之一左右,因此素食者在補充ALA時,在服用量上就要有多一點的做法。

那麼Ω3不飽和脂肪酸為什麼對胎兒到老年都重要?可以從它對人體的功能來看。

冠心病

由於深海魚油可降低血液中三酸甘油脂的量,而三酸甘油脂正是心臟病最重要的元凶。服用EPA及DHA可以減少心臟急性冠狀症狀的發生,讓心血管疾病及心臟病死亡率大幅下降。

高血脂

深海魚油可降低三酸甘油脂,同時也能增加好的膽固醇,去除壞的膽固醇,因此能使血管的粥狀血脂溶解,增加血管彈性,也由於這樣的作用,連帶也讓高血壓獲得良好的改善,並能減少出血性中風的發生率。

高血壓

深海魚油對高血壓的功效原因已如前述。但要達到對降低高血脂進而對高血壓能有良好的控制,在服用上要能長期才有效(至少半年),否則只服用2、3個月是無效的。

類風溼性關節炎

研究指出在補充深海魚油3個月以上,對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患者,可以使早晨起床的僵硬及關節活動性獲得改善,並預防骨頭的侵蝕壞死。

促進胎兒的神經系統發育

懷孕婦女若在孕期的最後3個月至嬰兒2歲前都能補充足量的深海魚油,對胎兒及嬰兒的神經系統、免疫系統、眼睛的發育大為重要,而在將來的智力、語言都能有較好的表現。甚至在以後的動作協調能力、閱讀能力、拼字能力和自我行為控制都可以有比缺乏EPA及DHA的小朋友有更好的表現。

預防失智症

這是因為深海魚油可以使腦內酵素活性增加,使腦部神經纖維不至萎縮,而達到預防失智及智力減退的效果。

減少癌症患者的體重急速下降

由於魚油可以降低沮喪及焦慮的心情,也因此癌患者可以吃得多,而保持了體重及體力,這對在接受化療及放射線治療的患者,是相當重要的。

降低糖尿病的神經病變

糖尿病最終最可怕的是截肢及眼部病變,而這些都屬於神經病變的部分。深海魚油除可讓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分泌正常,預防糖尿病患者產生神經病變,也是深海魚油的功效之一。

預防因年齡增長而引起的黃斑部病變

由於深海魚油對視網膜及視神經細胞的發展有幫助,並且能減少陽光對視網膜細胞的傷害,因此在年齡相關的黃斑部病變,提供了絕佳的預防效果。

預防骨質疏鬆症

深海魚油併服鈣和月見草油,能降低骨質流失,並可增加骨質密度。

預防腎臟病

深海魚油可減少尿蛋白的產生。尿蛋白在腎臟病及糖尿病患者身上都可見到。深海魚油的服用可減緩腎功能的喪失,尤其是在IgA(免疫球蛋白甲型腎絲球炎)患者,可見到良好的效果。

深海魚油是被廣泛研究的食品補充物,所以也能在許多文獻上發現更多的功效及功能,如減少流產、減少經痛、牛皮癬、抗憂鬱、減少聽力喪失、降低過敏反應等。

【服用小常識】

在服用前,記得先跟你的醫生確認你的情況是否可併服深海魚油,尤其是正服用抗凝血藥物或降血脂、降血壓藥物的人,必須告知醫生。至於一般保養服用量,以300毫克是適當的,治療的服用量可達到每日2千毫克。魚油的安全性算是高的,除了上述3種情況要小心告知醫生,一般使用,不會有太大問題。

至於購買時,含量要確實,標示要清楚外,另外廠商若能提供重金屬、戴奧辛、多氯聯苯的檢驗報告是最好最負責的做法。

再提醒一下,深海魚油容易被氧化,廠商若能以維他命E作為抗氧化劑,在我們購買服用時,也應盡快服用完畢,最好是3個月服用完畢,否則開封氧化對人體反而不妙。

至於瓶上的保存期限是指未開封的狀態,任何保健品開封後盡速服用完才是對的做法,不要以為開封後,還能在有效期限內慢慢用,那是錯誤的觀念。(責任編輯:簡淑敏)

哪裡買:Omega III 維他命E魚油膠囊食品

如發現不宜引用或轉載本文,版主有權通知撤除,感謝您的配合!

文章標籤

薇薇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在很多孩子情緒控制與專注力都不太好,爸爸媽媽可以多注意孩子營養的攝取!

育兒生活 8月號 NO.267
採訪撰文/陳萱蘋
諮詢/維新復健科診所兒童職能治療師 林茂勳
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 王宏哲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就是俗稱的「過動兒」,這群孩子的腦部低活力,如果從日常生活之中,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部分過動兒可在短期內變得安靜,注意力集中。另外,研究指出,即便不是過動兒,倘若飲食失調與缺乏微量元素均會造成行為問題與過動的現象,爸比媽咪不可不小心!

過動兒的飲食原則:5多+3少

孩子大腦裡的腦細胞與細胞之間需要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dopamine)的作用,但是過動兒的多巴胺被誤以為不需要而置於資源回收筒,訊息無法順利傳導,造成腦部活力低,讓他們總是處於狀況外。

除了行為訓練與藥物治療之外,在日常生活之中,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與注意飲食的營養調理更是改善過動兒症狀的關鍵因素!接下來,我們就請專業的兒童職能治療師為過動兒的飲食提供建議。


多 1:維生素B6與B群

‧作用機制

維生素B6與其它B群(指B1、B2、B12、菸鹼酸、葉酸、泛酸、維生素H…等)協助神經傳導的最重要元素,能夠立即性地提供大腦與神經所需的葡萄糖,具有保護與維護神經、幫助神經組織的代謝…等作用。因此,有人將維生素B群稱為聰明藥,建議考生多補充。

‧食物來源

含維生素B6的食物,如:動物肝臟、酵母、瘦肉、紅豆、麥片、葵瓜子、紫菜、胡蘿蔔、蜂蜜…等。富含其他維生素B群食物,大部份為動物來源,如:動物肝臟、鮭魚、烏魚子、蛤蜊、九孔、瘦肉、乳酪…等。

‧建議攝取量

由於維生素B屬於水溶性,不易儲存在人體內,而容易隨著尿液排出,因此必須經常補充。維新復健科診所兒童職能治療師林茂勳表示,國外研究廣泛使用高劑量B6及B群來治療自閉症與過動兒都獲得不錯效果,建議過動兒每天攝取250毫克的維生素B6以及125毫克的維生素B群,而發展中的幼兒每日B6攝取量上限40~60毫克;較大的孩子可採用漸進式,從四分之一量開始慢慢增加來攝取維生素B6與B群。

  每10公克的豬肝含26毫克的維生素B12及2.08毫克的維生素B2,100客的雞肉含0.41毫克的維生素B6,因此,三餐之中搭配動物內臟與雞肉或魚肉就可以達到普通的建議攝取量,而過動兒或是特殊兒則更應該增加攝取量。


多 2:鐵與維生素C

‧作用機制

鐵是協助人體造血的重要元素,若是鐵含量充足,則血紅素能夠攜帶足夠的氧氣供應體內細胞,對於中樞神經的發展是有重要的功用。鐵同時也是多巴胺的合成酶之一,因此,缺乏鐵,將改變多巴胺接收器的強度,造成行為的改變,將引起孩子的行為問題。

林茂勳治療師表示,在國外研究之中,曾對於過動兒進行抽血檢驗,發現這群孩子體內的鐵含量偏低,而缺乏鐵的過動兒,如果進行適量的鐵劑補充,可以幫助減緩過動的症狀。

除了鐵之外,為什麼還提及維生素C呢?因為維生素C主要的功用是維持骨骼與牙齒的健康,以及修復細胞組織的能力,幫助傷口癒合。另外,還能夠促進鐵的吸收,有助於調整腦內多巴胺的分泌,能夠促進神經系統正常操作。

‧食物來源

水果就是維生素C最好的來源,如:番石榴、櫻桃、檸檬、奇異果、甜椒、草莓以及花椰菜、小白菜…等。而肝臟、牡蠣、辣椒、牛肉、核桃、葡萄乾、紅棗、深綠色蔬菜…等都是富含的鐵質食物。而吃素食的孩子就可多吃葡萄乾,以補充鐵質。

‧建議攝取量

林茂勳治療師表示,維生素C每天建議攝取100毫克;而鐵的補充則依照體重而定,每公斤需要補充5毫克的鐵,也就是5公斤的孩子需要攝取25毫克的鐵。由於維生素C可以幫助鐵的吸收,很適合飯後吃些柑橘類的水果,而那些加了糖的人工果汁可不算喔!

多 3:鋅與鎂

‧作用機制

根據國外研究指出,使用口服鋅錠,連續12週,過動兒的注意力不及集中、衝動與社交障礙,均獲得顯著的改善。這是由於鋅為蛋白質與核酸合成中的輔助元素,影響全身代謝過程,有穩定肌肉、神經與體液協調的功用。

若是缺乏鋅,成長中的孩子會造成認知發展與注意力無法集中的問題。在臨床上,如果發現孩子有肌膚粗糙、毛髮缺乏光澤以及免疫力差的情況,就可能是缺乏鋅。

根據國外研究指出,使用口服鋅錠與鎂錠,連續12週,過動兒的注意力不集中、衝動、中斷行為、情緒問題、睡眠障礙與社交障礙,均獲得顯著的改善。這是由於鋅為蛋白質與核酸合成中的輔助元素,影響全身代謝過程,有穩定肌肉、神經與體液協調的功用。若是缺乏鋅,成長中的孩子會造成認知發展與注意力無法集中的問題。在臨床上,如果發現孩子有肌膚粗糙、毛髮缺乏光澤以及免疫力差的情況,就可能是缺乏鋅。

  鎂是參與蛋白質合成、胺基酸活化所必需的礦物元素,同樣具有維護神經、緩解肌肉緊張與調節心律的功能。倘若體內含鎂量不足,使得神經細胞容易受刺激,情緒容易激動,腦細胞會接收過多訊息引起不易入睡與失眠…等;現今的食品多為加工再造,更容易使鎂離子流失造成缺乏。

‧食物來源

常吃含鋅元素的食物,包含:牡蠣、動物肝臟、牛肉、五穀類、蝦子、茄子、核桃、豆類、蛋黃…等對於緩解過動症狀也有一定的幫助。另外,雖然市售也有鋅錠,但林茂勳治療師建議,以天然食物來補充為佳。

  而含鎂的食物以紫菜最高,每100克紫菜含鎂460毫克,位居各種食物之冠,其它如:海帶、綠葉蔬菜、堅果、腰果、杏仁、全穀類、香蕉…等均含豐富的鎂;而料理可添加一些粗製海鹽,少用在加工過程中失去大量鎂的精製鹽。

‧建議攝取量

每日建議孩子攝取150毫克的鋅,約是一顆牡蠣所提供的鋅含量。而同時建議每日孩子攝取鎂的量為250毫克,吃一包海苔或湯裡面添加紫菜就可以提供日常所需。林茂勳治療師提及,鋅與鎂都是微量元素,人體無法自行生成,一定要靠飲食補充;但是微量元素的補充並非愈多愈好,而是貴在均衡與持續的攝取。

多咀嚼 增加專注力!

根據日本研究發現,當幼兒咀嚼較硬的食物,如:魷魚絲、小豆干、小餅乾,馬上增加大腦28%的血流量,而過動孩子大腦前額葉的血流量較少,其額葉執行能力差,便很難專注學習。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王宏哲表示,讓孩子多咀嚼,有助於增加專注力!爸比媽咪若僅提供軟爛食物,除了造成語言發展的遲緩之外,專注力不集中,還可能變成過動兒!


多 4:蛋白質

‧作用機制

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結構的主要成分,肌肉、骨骼、神經組織以及皮膚之中都含有蛋白質。蛋白質也是長效的腦部營養補給品,對於過動兒而言,利用蛋白質來穩定血糖,以降低因血糖問題而出現的過動行為。

‧食物來源

蛋白質必須經常汰舊換新,而且無法預存於體內,因此必需從每日的飲食之中攝取。其來源可分為動物性與植物性。動物性蛋白質包含:雞蛋、牛奶、魚、肉類…等;而植物性蛋白質食物之中,營養價值最高的是黃豆,以及菠菜、花菜、豆腐…等都含有植物性蛋白。

由於動物性蛋白質之中的胺基酸種類與比例較接近人體所需,所以價值比植物性蛋白高。但是容易引起過敏反應,林茂勳治療師建議,最好以動物性與植物性蛋白質混合食用。尤其在食用動物性蛋白質之後,爸比媽咪應該多觀察孩子是否有過敏反應,如:腹瀉、潮紅、搔癢…等。

‧建議攝取量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人每天蛋白質攝取量應為所有熱量的4.5%,以1天2千大卡來計算,其中蛋白質攝取至少應為90克。由於孩子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較容易受到病毒、細菌的攻擊,沒有經過高溫煮沸的食物潛藏著許多未知的風險。因此,蛋類的食用一定要煮熟後再給予。

但是,王宏哲執行長提醒,近代醫學研究也指出,高蛋白體質也容易造成過動現象!也就是說,很多爸媽擔心孩子正餐的營養不足,到了2歲,還是照三餐喝奶,反而讓孩子容易有飽足感,使得正餐不吃,只攝取蛋白質而營養失調,造成孩子的過動傾向!

一定要吃早餐!

爸比媽咪都知道一天的開始──早餐的飲食行為是非常重要的!對於過動兒而言,更具有關鍵的影響性。而常見的兩個早餐飲食錯誤觀念就是「不吃早餐」以及「只喝牛奶」。

上班、上學來不及了,爸比媽咪敢得出門,就將早餐自動省略,自己做了不良示範,心想孩子等一下10點多就是幼稚園的點心時間,餓一下應該沒關係。王宏哲執行長表示,從前天晚上到隔天早上,孩子都沒有進食,還到學校學習,體內沒有葡萄糖可以消耗,思考能力當然較慢、記憶力不佳以及情緒躁動,即使不是過動兒,也會讓人誤以為是過動兒。

另外,爸比媽咪以為牛奶就是所有營養素的來源,因此只讓孩子喝牛奶。王宏哲執行長表示,對於3歲以上的孩子,只喝牛奶來補充早餐的營養,根本不夠!還要適當補充蛋白質與澱粉,如:燕麥、粥類,才能保持良好精神狀態,有助學習效率;養成「吃對」早餐的習慣,幫助孩子在學校的穩定表現。

多 5:Omega-3

‧作用機制

長鍵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也就是Omega-3的全名,人體是無法自行形成,一定要從外界獲得,又稱為必需脂肪酸。Omega-3有兩個重要成份──DHA與EPA都是構成大腦和神經組織的細胞膜之主要成分。其中,DHA使細胞膜通透性變佳、保持腦細胞活性與機能,並使血球變軟不容易凝集阻塞血管;而EPA是降低發炎反應。

另外,Omega-3能夠平衡Omega-6的攝取,兩者是感情不好的兄弟,彼此互為拮抗作用, 如果Omega-6先占領座位,Omega-3就沒有位置了。兩者理想的比例是1:1~2:1,但這些過動兒的失衡比例高至20:1,甚至是50:1,因此產生皮膚搔癢、氣喘與過敏性鼻炎…等過敏反應。

而Omega-6多來自於油炸食物,內含的AA會促進發炎反應。當身體有外來物,如:感冒病毒入侵,需要AA迅速發出訊號,產生流鼻水、發燒症狀;但倘若反應過度,就會從原本警戒作用,變成身體的主要症狀。

林茂勳治療師也表示,根據研究指出,過動兒規律攝取富含Omega-3的魚油,除了改善體內AA/EPA的比值之外,同時也能夠減緩過動的症狀。

‧食物來源

以本身含有Omega-3的藻類為主食的魚類,因為食物鏈作用,魚肉就含有Omega-3,如:鯖魚、鮭魚、沙丁魚、秋刀魚、鮪魚…等就可以多吃。最充足之處在於魚體的脂肪與眼窩,因此,林茂勳治療師建議,孩子享用魚料理時,可以連同魚的眼睛,那一層透明的薄膜一同吃下肚。

直接吃鮮魚 or 魚油?

無論是鮮魚或魚油,魚類來源才是關鍵!林茂勳治療師與王宏哲執行長均表示,值得注意的是魚類的重金屬殘留。爸比媽咪可以合理假設愈小隻的魚,其重金屬含量愈少,透過熟悉信任的攤販,其品質較有保障。

而魚油從百元到千元,其價格差異甚至大,爸比媽咪應該注意魚油來源的安全性,廠商是否提供重金屬含量的報告?檢測頻率為何?一年一次還是每月送檢?甚至是有無參雜其他西藥成份的報告?林茂勳治療師提及,比起提供1千萬產物保險,還不如提供重金屬檢測來得重要。

‧建議攝取量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孩子每天至少需要補充50毫克的Omega-3。對於魚油的攝取,林茂勳治療師特別提出,有些爸比媽咪,在服用概念上,將魚油當作是藥物,認為吃了就有效,這就本末倒置了。除了魚油之外,微量元素的補充更是重要!孩子不是每天隨便吃東西,只要吃了魚油,就能有效改善過動症狀。

吃素的過動兒怎麼辦?

吃素孩子也要吃得健康!過動兒體內就易缺乏微量元素,而素食孩子更容易缺乏大部份來源是動物性食物的維生素B12以及動物性蛋白質。林茂勳治療師建議,將黃豆當成飲食中的主食,搭配全麥穀類、糙米、堅果、燕麥片,以及牛奶與優酪乳。另外,菠菜、南瓜、紅蘿蔔、番茄、青椒都要多吃點。為了避免鐵質流失,避免從小就喝茶或咖啡。


少1:單醣類碳水化合物

‧作用機制

吃了單醣類的碳水化合物之後,孩子血液內的葡萄糖迅速地升高了,但又急速地下降,於是感覺孩子充滿活力,但是一下又昏昏欲睡了。林茂勳治療師指出,我們希望孩子的身體運作維持穩定狀態,血糖平均地提供能量;不穩定的血糖波動,容易造成情緒的起伏不定。另外,單醣類碳水化合物通常是熱量高、營養含量少,而且含纖維量也低,容易養小胖子!

‧危險食物

儘量避免提供汽水、糖果、糖漿、甜品、白麵包…等快速讓身體吸收的單醣類碳水化合物給孩子。吃完這類食物後,很快就餓了,孩子會不停地向爸比媽咪討東西吃,最後就是跟晚餐打架,應該吃晚餐的時間,卻不餓了;過了晚餐時間,又餓了,造成三餐飲食混亂。

‧建議飲食

林茂勳治療師建議選擇全麥麵包、五穀麵包…等含複合多醣碳水化合物,需要花一點時間來消化吸收,血糖變化較平緩,情緒也較持穩。因此,孩子的點心時間可以吃點全麥吐司,夾蛋或肉鬆,既能足夠補充養分,也不會影影響晚餐的食慾。

少2:色素、防腐劑

‧作用機制

英國研究指出,3歲大的孩子吃了含有色素和防腐劑的食品之後,就無法專心玩一個玩具或是做一件事;8歲的兒童,便沒辦法專心玩15分鐘的電腦。食品添加物將造成孩子過動的行為,包含食用黃色色素4號、食用黃色色素5號、食用6號與防腐劑(苯甲酸鹽)…等。而原本沒過動症狀的孩子,也有人因此產生過動症狀。

‧危險食物

食品添加物的目的就是讓食品賣相好、口味好,為了使食物呈現更漂亮的色澤,人工色素普遍使用於糖果、甜點與醬料之中;而防腐劑可避免食品滋生細菌與黴菌,防止腐敗,常見於醬油、果醬、碳酸飲料、豆皮、脫水水果、蜜餞…等。

對於這些食品添加物,爸比媽咪可以為孩子選擇,目前台灣對於食用色素並無列為禁止添加或是管制添加量,所以,身為消費者卻完全不知道到底加了多少?對於正在發育的孩子而言,這些食品添加物就會對於大腦造成不良影響。

‧建議飲食

爸比媽咪可能已經有了吃「美麗糖衣」的飲食習慣,但是倘若從小讓孩子習慣吃對的天然食材,就不會想吃不健康的食物,養成重口味。林茂勳治療師建議,爸比媽咪盡可能三餐都自己烹調,當孩子習慣吃這些食物,一旦不小心買了添加防腐劑的食物,反而無法接受。

即便是職業爸比媽咪,也可以利用周末時間,煮一頓天然美味的食物,與孩子一同享用,雖然必須花不少時間,但看到孩子吃得開心又健康,才是爸比媽咪最大的幸福所在。

記錄飲食不可少!

從今天起,幫孩子準備一本小冊子,記錄每天的三餐、點心及宵夜的飲食內容與份量,愈詳細愈好。一旦開始記錄了,爸比媽咪才會認真回想孩子到底吃什麼樣的食物進入身體?是否健康又均衡?

林茂勳治療師指出,有時候看到爸比媽咪帶來的飲食紀錄表,表面上的內容都非常漂亮,但是明明手上還提著沒喝完的飲料卻沒有填上。任何點心、飲品…等只要是進了孩子的肚子裡的都要確實記錄,再搭配行為紀錄,就能發覺孩子的變化囉!

少3:含咖啡因飲料與巧克力

‧作用機制

有些爸比媽咪心想孩子的大腦活動力低,就給予咖啡因飲料來刺激大腦活動,提提神吧!錯! 咖啡因與巧克力裡面所含的可可鹼、茶鹼均屬於甲基黃嘌呤類,能使中樞神經系統興奮,因此增加警醒度、降低疲勞與短時間提高注意力;但倘若長期攝取與過度使用,容易成癮與中毒,產生不良反應,如:神經過度敏感、易怒、焦慮、失眠與心悸、躁動、腹瀉、消化性潰瘍…等。

喝了含有咖啡因的飲品之後,孩子的情緒的確變得比較穩定且精神較容易集中,但時效短且長期下來容易成癮,而過度興奮也間接造成失眠與影響作息的問題。而一般的提神能量飲料含高量的咖啡因,長期飲用也容易造成依賴,甚至咖啡因中毒,而且神經過度敏感、警醒程度過高,反而難以處理眼前的資訊。

‧危險食物

早餐給孩子喝一杯奶茶就是爸比媽咪犯的最大錯誤!除了高糖,易使得血糖波動之外,茶類也含有咖啡因成分,容易讓孩子有過動的症狀出現!綠茶、烏龍茶、紅茶、花草茶,以及咖啡與巧克力都含有咖啡因。

‧建議攝取量

咖啡因與巧克力的建議攝取量是0,但在實際生活之中,卻很難完全避免接觸,不過,至少爸比媽咪瞭解這些危險食物,在挑選孩子的食物時,可以盡量減少提供。而茶類的咖啡因含量較低,但炎熱的夏日,早餐一杯奶茶、下午再一杯手搖飲品,咖啡因含量早就超標了!

如果孩子一天沒有飲用含有咖啡因的飲料,就出現白天嗜睡、沒精神的現象,那表示必需要減低孩子攝取的咖啡因了!或是有時候爸比媽咪發現已經12點了,孩子還不想睡,可能就是那一天喝了太多含咖啡因的飲品。

飲食限制 改善過動症狀

根據最新荷蘭2011年的研究指出,64%的過動孩子,在飲食限制方案介入之後,症狀有明顯改善,但是未受控制,則又再次復發。而飲食限制方案指的是只吃米飯、白肉、蔬菜和西洋梨、水的限制飲食;其他東西都不能吃,份量由營養師安排;一段時間之後,就恢復平時飲食,發現又恢復過動症狀。因此,林茂勳治療師指出,養成吃對東西的飲食習慣,就會自然吃對東西;只讓孩子吃適合的食物,就可以改善過動症狀。


王宏哲

現任: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 執行長

學歷:國立陽明醫學院腦科學博士班(研究進修)

經歷: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小兒職能治療師

臺灣職能治療學會四級主治職能治療師

臺大、長庚、輔大職治系生理小兒臨床指導教師

力康復健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顧問

著作:《孩子的教養,你做對了嗎?兒童發展專家教你輕鬆學腦科學育兒法》

林茂勳

現任:維新復健科診所兒童職能治療師

學歷:高雄縣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碩士

經歷: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客座技術講師

維新復健科診所親子教養與家長支持團體主持

高高屏特殊教育巡迴職能治療師

台東榮民醫院復健早療部職能治療師

 

如發現不宜引用或轉載本文,版主有權通知撤除,感謝您的配合!

文章標籤

薇薇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作者:陳志明博士【大紀元2013年07月05日訊】常看到周遭女性親朋同事靠著止痛藥來解除經痛,我會雞婆地勸她們少吃,否則日後將引發更嚴重的疾病!在這止痛藥天羅地網的宣傳之下,很少女性能夠不仰賴止痛藥消除疼痛。一般人不太清楚止痛藥雖然可暫時緩輕疼痛感,但長期下來,撇開它對腎臟的致命問題不談,反而會導致之後經痛加劇,亦會提高罹患子宮內膜異位症等良性腫瘤的機率!

止痛藥的作用是以抑制前列腺素生成過程,消除發炎反應來降低疼痛感。但長期抑制它的分泌,將使得負責清除經期間內膜細胞亂竄之巨噬細胞功能減弱。當月經之際,數以億計的子宮內膜細胞除了被排出之外,殘留的細胞隨體液在子宮、卵巢、腹腔中亂竄,而原本扮演免疫警察去消滅這些逃逸者的巨噬細胞,卻因藥物作用而被削弱,這結果使得那些亂竄的內膜細胞演變成子宮內膜異位(巧克力囊腫、子宮肌腺症、腹腔沾黏等等腫瘤)!

在我的研究中發現到經痛的主要原因其實還是在「缺氧」問題(詳『子宮內膜革命』),由於心臟力、生活飲食習慣等使缺氧加劇,除了刺激大量前列腺素的生成而加劇經痛發生之外,更會引發沾黏因子的分泌,啟動之後形成子宮內膜異位症。因此要徹底解除經痛唯有從不缺氧著手才是根本,並且得先從少用止痛藥開始!

資料來源: http://www.epochtimes.com/b5/13/7/5/n3909571.htm%E7%B6%93%E7%97%9B%E5%90%83%E6%AD%A2%E7%97%9B%E8%97%A5-%E5%B0%8F%E5%BF%83%E8%B6%8A%E5%90%83%E8%B6%8A%E5%9A%B4%E9%87%8D.html

如發現不宜引用或轉載本文,版主有權通知撤除,感謝您的配合!

文章標籤

薇薇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西諺有云:“You are what you eat.”為孩子建立喜好自然食物的味蕾、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便是守護孩子健康的最佳護身符。
*四要:

★要使用當季的天然食材

天然食材較安全:環境污染、化學肥料、農藥、生長激素、瘦肉精、人造香料、人工添加物、黑心食品,現代的飲食有太多陷阱,在可靠的通路裡、選用看得到食物原狀的天然食材是第一道健康守備。其次則是選擇當地、小型、加工度少的食材,會優於進口、大型、加工度多的食材。

當季食材更味美價實:在孩子最初接觸食物的經驗裡,體驗到自然食材的原味,讓孩子的味蕾記下天然的味道,有助於建立孩子對真食物的喜好與口味。

選用當季新鮮的在地食材,只要不是用農藥與化肥養大的蔬果,應該會帶有不同的自然香甜味。孩子認識食物的初期印象會影響未來的飲食喜好,選對季節為孩子介紹食物,不僅有健康、經濟的意義,也有助於建立孩子對該食材美好的印象。

比方說春、夏的洋蔥辣味較淡,四、五月的鳳梨酸味較淡較甜,冬、春時節的番茄酸少甜多,冬季的白蘿蔔不會帶有嗆辣味,如此能讓孩子對食物的抗性減小、接受度提高,孩子對不同食物有美好的初體驗,間接建立均衡、不挑食的飲食習慣。

★要定時、定點用餐

定時定點用餐好處多多,建立規律的飲食習慣,讓孩子知道飲食的時間與位置都能預期,不僅能提升孩子心中的安定感、讓孩子更願意接受餐桌上的食物、也減少了許多邊吃邊玩的危險性。

定時:

● 三餐定時開飯,並在一歲左右將孩子的三餐時間調整和大人一樣,大約一歲半會自己吃飯後,就很容易跟上大人用餐的時間。

● 每日可固定安排一、兩次的點心時間,可以參考附近幼兒園的課程時間表,讓孩子未來上學在用餐作息的部分能無縫接軌。

● 控制用餐時間,一餐以四十分鐘為限,久了不僅寶寶容易疲倦,餵食的照顧者也會疲倦,兩方心力俱乏的結果可能造成惡性循環,讓寶寶對用餐興致大減。

定點:

● 在家中餐桌選定一處做為寶寶的用餐專屬座位,最好是不受環境干擾、不影響上菜動線、離熱湯較遠,而又能望見家人活動的位置,並且使用有安全帶的高腳椅或嬰兒餐椅,一方面是讓寶寶有安全感、保障寶寶的安全、避免意外,一方面則是讓寶寶習慣並知道,只要坐到這個位置便是吃飯時間。

● 選擇合適的寶寶專屬餐具,不管是湯匙、叉子、碗盤或杯子等,儘量選擇無毒的材質,無塑化劑、無雙酚A等等,在尺寸上也應適合寶寶。比方說因為寶寶的嘴小,在最初嘗試副食品階段,選擇一支小湯匙是必要的,但等到了寶寶一歲、一歲半,當初那支小湯匙可能又太小了,所以隨著寶寶的成長而選用適當大小的餐具是有必要的。

★要引導孩子化被動為主動

引導孩子化被動為主動,是提高孩子飲食興趣的祕訣,有下列幾種做法:

體驗食物種植過程:可以帶孩子去鄰近的有機菜園、果園,體驗農忙生活,或者在自家陽台種一畝田,請孩子幫忙澆水、抓蟲。這樣的過程讓孩子更為認識生物的生命週期、食物鏈、還兼可親眼觀察自然科學裡的植物昆蟲,勝於伏首於書桌前看百科、背圖卡。

參與食材的採買:在採買時,可以請孩子幫忙挑果、選菜。英國名廚Jamie Oliver很關心孩子在學校的餐點與飲食教育,他在走訪校園的經驗裡發現,很多孩子居然不認識馬鈴薯與紅蘿蔔!小雨麻身邊也有孩子不僅不認得西瓜全貌,還以為芭樂就是無子白肉的水果,讓人不勝唏噓。帶著孩子上街採買,不僅能增加孩子的識物能力,「如何挑選好果好菜」、「一斤多少錢」等生活教育也能在過程中傳遞,進而增進孩子的生活能力、金錢概念。

在安全的前提下,引導孩子參與備餐:

在備餐時,可以請孩子幫忙洗菜、剝蛋殼等。很多家庭會將廚房視為孩子的禁地,但其實廚房的工作有分工序,在動刀開火之前的工作比較沒有危險性,選擇適齡的工作。讓孩子參與食物處理過程,不但能讓孩子對餐盤上的食物更有興趣,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孩子對家事參與度、獲得認同感與成就感、習得家事的訣竅、以及更理解在廚房裡什麼樣的動作是安全、什麼樣的動作是危險,這是預防孩子意外的一種積極教育方式。

鼓勵寶寶自行用餐,享有用餐主導權:

鼓勵寶寶自行用餐,也是讓孩子將進食行為化被動為主動的方法之一。

每一餐可以準備一些寶寶容易抓取的手指食物,讓寶寶在照顧者餵食之餘也能享有自己主動進食的樂趣,手指食物同時能讓寶寶增進手眼協調,選擇軟質固體食物,讓寶寶在安全的前提下練習操作舌部口部的肌肉,不僅能使吃飯咀嚼能力獲得提升,臉部肌肉的進步也能增進說話表達的能力,一舉數得。

★要利用孩子善於模仿的天性

「言教不如身教」,這句經典印證在不會講話的寶寶階段尤其如此。寶寶的模仿能力便是他學習的捷徑,一家子同時同桌用餐,讓孩子看著父母吃飯的樣子,自然能從中觀察並學會咀嚼吞嚥、使用餐具,倘若有年紀稍長的兄姊更好,或者常與鄰近熟識、家有同齡孩子的親友聚餐,善用同儕的力量,讓孩子自然學習用餐的動作、規矩與禮儀。利用孩子善於模仿天性,引導孩子良好的用餐習慣,絕對會比家長嘴上講得口沫橫飛來得有效。

*四不

★不強迫餵食

許多父母為孩子的飲食大傷腦筋,為寶寶吃少或不吃副食品,寫信跟小雨麻求救,「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寶寶的飲食也是一樣。我非常推薦為此苦惱的家長看看《每個孩子都能好好吃飯》一書,這本書為家長多方面提出具體的飲食建議,並歸納出好好吃飯法則為:由父母決定吃什麼、何時吃、如何吃,並相信孩子可以自己調節身體所需的食量;而由孩子決定要不要吃、吃多少。

「由孩子決定要不要吃、吃多少。」便意謂著「不強迫餵食」。即使是大人,看到四菜一湯端上桌,也不見得能將所有菜色、所有份量全吃下肚,如果一旁有個人不斷催促自己「快把餐桌上的東西吃光吧!」、「把飯吃光才是好媽媽。」豈不是讓人大失胃口?

但是大人卻常用類似的態度在對待寶寶,給予過多的食量,強迫孩子吃完,一餐飯餵上一兩小時,讓孩子吃得意興闌珊,還不停催促寶寶或追逐寶寶「快把這碗飯吃光吧!」、「把飯吃光才是乖寶寶。」長期下來,寶寶怎麼會喜歡用餐呢?

為孩子多準備幾樣菜,把菜色分開擺盤,就像大人吃飯配菜那樣,並且把孩子最愛的那道餐當作飯後甜點,讓孩子選擇他要吃哪些菜、要把哪些菜吃完,最後吃完飯後甜點,這樣的方式不但能讓寶寶一歲後自然銜接上大人的用餐習慣,還能自然養成正面的飲食態度。

★不要零嘴與重口味

除了點心時間之外,進免給予零嘴,以免影響正餐食量,進而影響營養的攝取。

食物的烹調也儘量清淡為宜,畢竟吃重口味對健康弊多於利,寶寶對味覺的感官比成人來得敏感,不適合以成人的味覺判斷寶寶的喜好。

況且寶寶之後的人生長久,只怕不吃清淡蔬食,不怕不吃酸甜辣鹹。養重口味,實不必急於一時。

★不在孩子面前批評食物

「唉呀!我最不愛吃紅蘿蔔了!」

「青椒不好吃,我不要吃。」

家長是否常在孩子面前說這些話呢?別忘了孩子最初的飲食經驗來自於模仿,而父母是最直接的模仿對象。儘量在餐桌上說食物的好話,避免說食物的壞話,如果真的就是很不愛吃某樣食材呢?那麼建議一開始就不要讓餐桌上出現這道菜,或者默默地收走它。

對食物的批評容易養成孩子偏食的習慣,倘若孩子對某樣食材沒有興趣,可以先暫停一陣子,換個烹調方式再試試看,避免輕易下結論,也避免逢人便說:「我的孩子不愛吃某某食物。」這句話說久、孩子聽久,也會成真。

★不要讓孩子太餓

在寶寶一歲之前,副食品通常介於兩餐奶之間,有一說法建議在喝奶前吃副食品,因為寶寶比較餓,所以副食品能吃得比較多,有一說法建議在喝奶後吃副食品,因為寶寶沒那麼餓,所以比較願意練

習吃副食品。以上二者,何者為佳?其實兩者皆可,端看寶寶的個性決定。

只不過在寶寶最初嘗試副食品的時候,倘若在喝奶前餵副食品,最好能預估三十分鐘左右的時間,避免在原本的喝奶時間餵副食品,因為寶寶最初吃副食品,是在練習喝奶之外的進食方式,對舌頭攪動泥狀或半固體食物的動作仍不熟悉,如果在寶寶太餓的時候進行,挑戰難度的確是稍大一些。

另外如果剛好因為家長應酬,需要帶寶寶到外面用餐,建議可以先在家裡餵一些奶或副食品,並用食物保溫罐盛一點副食品外出,讓寶寶在餐廳的時候沒那麼餓,情緒便會比較穩定,也比較願意坐得住。

寶寶看著同桌一行人都在吃飯,通常會想跟著一起吃東西,這時事先準備的副食品便能派上用場。

*一沒有

★沒有電視與玩具配飯吃

狼吞虎嚥是一餐,細嚼慢嚥是一餐;食不知味是一餐,細細品嘗是一餐。用餐不僅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健康的一部分。

用電視與玩具誘使孩子把飯吃下肚,是讓孩子學到「吃飯只是配角,並不重要」,當孩子能決定自己吃飯時間之後,他便容易忽視吃飯。英文有句片語,“couch potato”(沙發上的馬鈴薯),形容一個人吃飯配電視的樣貌。吃飯配電視、配玩具的習慣一旦養成,因為注意力的轉移,常會造成孩子飲食過度、影響健康。

 

 

資料來源:親子天下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9334

 

如發現不宜引用或轉載本文,版主有權通知撤除,感謝您的配合!

 

文章標籤

薇薇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類治療癌症技術又有重大突破!台北榮總癌症幹細胞研究日前獲得美國專利,榮登癌症期刊。動物實驗發現,以「白藜蘆醇」做為增進放療線療效(放療增敏劑),有助於提高腦瘤、頭頸癌的治療效果。

  台北榮總教學研究部邱士華醫師指出,惡性腫瘤都具有極高度的放射治療抗性,其中以腦瘤、頭頸癌最為明顯。最近的研究顯示,在惡性腫瘤中存在著一小群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未分化形式細胞,即為癌症幹細胞。

  由於癌症幹細胞在腫瘤增殖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且對治療產生抗性、持續性的復發,如果放任不管,將影響腫瘤轉移,甚至大幅降低存活率。以目前臨床治療,可能無法完全有效清除癌症幹細胞。如何能夠精確尋找出癌症幹細胞的特有分子路徑,以及有效標的藥物已為目前醫學研究當務之急。

  台北榮總研究團隊成功建立以癌幹細胞為平台主體來篩選並開發藥物,初步研究成果發現,從核果植物中所萃取出的多酚類化合物「白藜蘆醇」具有抑制癌幹細胞的自我更新能力。在異體移植免疫缺陷小鼠的動物實驗中,也證實「白藜蘆醇」具有增進臨床放療線電療的效用。這對於惡性腫瘤的治療來說,可說是一大進步。

  邱士華指出,以「白藜蘆醇」作為放療增敏劑的治療技術,目前已申請人體臨床實驗,相信不久將直接加惠於癌症病患。「白藜蘆醇」常見於葡萄、堅果、核果類天然食物,具有非常好的抗氧化效果,民眾可以適量攝取。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6,52&id=14927

 

近年來,適度飲用葡萄酒對人體健康的好處引起廣泛重視。科學研究證實,葡萄酒中含有白藜蘆醇以及多種多酚類化合物,如原花青素(即OPC葡萄籽萃取物)、花青素、兒茶素…等成分。這些植物性營養素具有極佳的抗氧化活性,不但能保護人體不受自由基侵襲,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還可增強免疫功能,預防癌症骨質疏鬆和多種退化疾病。

白藜蘆醇是葡萄酒中的一種非酒精成分,葡萄花生百合、松樹和許多植物都含有大量的白藜蘆醇白藜蘆醇是植物抗毒素(phytoalexin),也就是天然的植物性抗生素。當植物受到環境壓力、真菌和細菌感染時,就會產生抗毒素來對抗外界的侵襲,白藜蘆醇就其中之一。

經研究證實,白藜蘆醇對人體也有許多好處,包括:

新型的心血管保護劑 清除自由基 抗氧化 抗炎症 抗突變、抗腫瘤,抑制腫瘤生長 防止低度密脂蛋白(壞膽固醇)氧化,並防止慢性缺血 減少心肌梗塞和缺血再灌注造成的傷害 促進一氧化氮生成,有助血管舒張 抑制血小板凝結和血清素(serotonin)的分泌 新型的植物性雌激素,可作為更年期婦女補充雌激素的安全替代品 新型神經系統保護劑 改善憂鬱症 促進膠原蛋白合成 減少骨質疏鬆的機率,促進新骨形成 有助於穩定情緒  

 
這些作用令科學人士感到非到興奮,表示白藜蘆醇可以用於治療多種退化性疾病。其實,中藥裡的虎杖就是富含白藜蘆醇的一種植物。據傳統中藥理論,虎杖有清熱、活血、解毒、消腫等作用,自古就用來治療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過敏和各種炎症。虎杖根還可用來對痢疾、頭痛、閉經、乳腺炎、外傷、細菌和病毒感染、燒燙傷、咳嗽、哮喘、關節炎高血壓癌症

愛尚它®白藜蘆醇粉末從葡萄中萃取出白藜蘆醇和原青花素(即OPC葡萄籽萃取物)等多酚化合物,為您和家人的健康提供天然的保健補充品,素食的人也能安心食用。

哪裡可買可按此連結 愛尚它®白藜蘆醇粉末

文章標籤

薇薇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台中榮總復健科物理治療師 吳定中

【先天因素】

1. 先天性跗骨黏合或附生舟狀骨:

有些小朋友先天有跗骨黏合的現象,最常見是踵骨和距骨的黏合,此種黏合會造成「僵硬型扁平足」。

2. 先天性韌帶鬆弛:

有些小朋友先天有全身韌帶鬆弛的現象,此種現象不限於足部,在足部以外的關節也會發生;另外懷孕後期時,嬰幼兒在子宮內肢體活動不靈活,有時候會有俗稱『壓胎』的情形,就會造成韌帶鬆弛。

3. 遺傳因素:

有研究報告指出,扁平足具有遺傳性,也就是說扁平足的父母,較有可能生出扁平足子女。

4. 性別:

在國外有關扁平足發生率文獻,都是女生略多男生;在我們台灣所做的小朋友研究中發現,扁平足的比率反而是男生略高於女生。

 

【後天因素】

1. 足部太早承重:

現今父母或保母在幼兒正經爬行階段,害怕地板骯髒或安全考量與照顧方便,即讓未滿十個月之幼兒使用螃蟹車或學步車,讓足部還在不穩定狀態便開始承受重量,以致足弓發育遲緩或是變形。

2. 肌肉韌帶無力:

幼兒型扁平足大部份屬小腿後脛肌無力,促使足弓部位的內、外支撐力量不夠,造成塌陷而扁平。

3. 發展遲緩或其他之骨骼神經病變:早產兒與幼兒整體性的發展遲緩或患有其

他神經病變,也會使足弓發育延緩。

4. 錯誤姿勢:

長時間處在跪坐的姿勢玩玩具、看電視,也會造成足弓發展受阻與X形腿的產生。

5. 肥胖或懷孕:

有些小朋友的體重過重,也會讓足部的壓力增加;成人在懷孕後或中老年時期足弓也可能會變的比較扁平。

 

【扁平足簡易評估法】

1.小朋友坐姿將腳翹起,觀看足底足弓處是否凹陷,如無出現可能是屬於結構型(僵硬性)扁平足,須再由醫師或X光診斷確定,但一般較少見,大多數小朋友屬於坐時有足弓,站起來時足弓消失之功能型(柔軟性)扁平足。

2.小朋友站立於矮箱上,觀察其腳內側之足弓有無隆起,還是平貼於地面。

3.立正站好、雙腳併攏,從背後觀察小腿後側中線與足跟中線是否為同一直線,如跟骨線內斜表示足部為外翻現象,但須再評估是否因前足外旋、足弓塌陷,而造成後足代償性外翻。

4.踩足印,觀察小朋友足部之壓力與足弓發育是否完整,並可藉此追蹤其足弓發育之程度。

5.讓小朋友單腳站立,且讓著地之大姆趾做伸直翹起的動作,如無法做出上述動作、足弓仍為扁平、並且超過三歲,那可能就是『扁平足』之高危險群,另外觀察大姆指的內外翻,也可了解足部受力的不平衡。

 

【扁平足的影響】

扁平足對人的健康影響,其實見仁見智,大多數的扁平足不一定有症狀,少數會因扁平足或整體性發育遲緩與韌帶鬆弛,使走路、跑跳、平衡等粗動作受影響而常跌倒,但是,如果併有足跟外翻歪斜的現象,即讓兒童在走路時接觸地面之足跟不穩、歪斜,有可能進一步因為身體受力改變,造成足部膝關節內側面受到不正常的拉扯、韌帶受損,使在發育過程中,足部、膝關節、骨盆、脊椎都易偏離

中線,造成關節甚至行走時的步態都不符合人體生物力學所需的常態,進而產生因為軟組織過度受力而產生發炎、疼痛的問題。通常是在青春期以後才會有症狀發生,但有些在幼兒時期,即會產生腳酸、走不久要人抱、常跌倒或有異常步態等問題;而且成人扁平足的足部失去吸震、緩衝、減壓之作用,較會引起走遠路

或跑步時下肢易疲勞、足底肌膜炎、大腳趾變形關節疼痛、膝關節炎、踝關節扭傷、腰酸背痛、脊柱側彎、骨盆歪斜、長短腳等問題,所以小時候足部的異常,如果家長未注意及處理而錯過了黃金期,長大以後對身體健康的影響,也是無法避免,必須去面對解決。

 

【治療】

【幼兒部份】

1.一般幼兒扁平足不需做任何治療,家長不必過度擔心,只需觀察追蹤即可,或經由足底印壓力板來追蹤比較足弓的形成,通常會在五至七歲逐漸恢復,最晚在十歲之前皆會自然形成,但仍有5~10%仍為扁平足無法自然恢復,所以,家長可在幼兒二至八歲足弓發育時期,注意小朋友的足部發展,避免錯誤的姿勢產生與加強足部運動來誘發足弓之發育。

2.但如果其扁平足有合併足外翻,即後跟骨線內斜之小朋友,應在三歲時給予特製醫療鞋墊來支撐足弓,讓足部維持在一個正確的位置發育,才不會造成其他的相關組織承受不正常的力量,造成發育上的異常;除非,嚴重之足部變形或經醫師建議才需穿戴足部護具,其足弓支撐墊也不能太高,否則會造成原有之足弓失去其功用並且產生疼痛,扁平足的小朋友很少需要外科手術,若有嚴重變形或其他先天性骨骼融合等問題,可請教專業的小兒骨科醫師,來評估其手術之必要性。

【成人部份】

利用鞋內墊所提供的適當支持,來維持正常之足部結構,分散足底三點受力,減低因足部所造成的疼痛,並改善足部膝關節及脊椎受力與調整身體重心線;有些足部疾患的病人常會引發頸部或腰部的問題,如果沒有從足部去著手與改善,常常無法徹底解決問題的根本,『腳不對、整個人都不對』,可見人體地基足部的重要性。

 

扁平足之足部運動 

一般正常之扁平足係指足跟無內斜者,只需加強其脛前肌與後脛骨肌及足底肌膜之力量,就能早日誘發足弓形成。但若有合併足外翻之扁平足,則需以足弓矯正鞋墊配合運動,方能使足弓正常地發展。

加強足部力量之運動大致有下列幾種:

1.赤足在沙地或有坡度之草地上散步、奔跑,但時間勿過長。

2.多參與團體遊戲如:跳繩、踢足球、捉迷藏、跳格子、老鷹抓小雞等,藉由活動與遊戲來誘發足部的發育。

3.用腳跟走路即學企鵝走路,訓練其前脛肌之肌力,誘發足弓之形成。

4.用腳趾撿拾珠子、紙團、小球、鉛筆,或和同伴互相踩腳踏車。

5.雙腳或用手腳互扯毛巾、毛線、搶帶子。

6.用腳趾扯動毛巾、鉛筆或用腳趾玩猜拳遊戲。

 

給家長的建議 

1.家中長輩若有扁平足,須特別注意幼兒足部之發展。

2.切勿讓未滿十個月大之幼兒,足部太早承重,尤其使用 ”學步車” ”螃蟹車” 學習走路。

3.避免六歲以內的兒童在家或幼兒園,採用跪坐姿勢玩玩具、看書或看電視。

4.如小朋友為扁平足為其挑選鞋子時,應特別注意足跟部之穩固性、鞋子前後皆應預留五至十公釐的長度、鞋子前足應寬高、前後對折角度約可至60度;如非得穿著拖鞋,也可使用夾腳拖鞋來訓練足趾力量。家長盡量不要在未經醫師或物理治療師評估之前,自行購買市售矯正鞋或足弓墊,因為足弓太高會影響足弓功能並造成足部疼痛,足弓太低又無支撐功能,以及是否前足也有問題須一併評估考量。

注意小朋友之體重與體適能方面之發展,如有常常跌倒,可能懷疑其足部問題或整體性發展遲緩及感覺統合出現障礙等,最好先找本院復健專科醫師評估診斷。

多讓小朋友接觸大自然,提供開闊與更多寬廣的活動空間,若為韌帶鬆弛者又有扁平外翻足則避免太早學直排輪與滑板車之遊戲。扁平足的處理貴在早期發現、平時多觀察注意,切勿過度緊張,如果發現小朋友的足部出現異常,建議先觀察一段時間,如果仍無改善後,再找尋專業之小兒骨科、復健專科醫師診斷,或找有經驗之物理治療師詳加評估,並長期追蹤其足部之發展,來決定是否需要足部輔具之協助,千萬是馬虎輕忽不得。

 

文章標籤

薇薇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腦鳴令人苦惱!外界沒有聲音,但腦或耳朵聽到聲音,稱為腦鳴或耳鳴,是自我的感覺。許多人初期只是單側耳鳴,接著右耳或左耳,不久兩耳都可聽到。但如不知道是哪一邊,感覺在整個頭部聽到聲音,則稱為腦鳴,腦鳴與耳鳴病理相同,腦鳴就是耳鳴。

  為何腦中會出現外在不存在的聲音嗡嗡作響呢?台北市中山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醫師暨宏仁診所院長李宏信說明,聲音經外部的外耳、耳膜、聽小骨再到內部蝸牛體、聽神經及腦部的聽覺中樞,其中任何部位故障就會聽到鳴聲。外部病變均可經檢查而治癒,在內部有末梢的神經、蝸牛體、聽神經或中樞的腦部神經,到底是那裡病變,無法分辨或檢查,治療不易,只好與之為友而共存。

  腦鳴就是耳鳴,是因聽覺系統病變所引起,有些已知是因服藥引起,或病毒感染、音響傷害或頭部外傷等引發,大部分找不到原因,是經解剖病理研究得知,是血管病變引起神經病變之故。李宏信表示,年紀大的人,血管中膽固醇等沉澱而阻塞不通,有的則是生活壓力、睡眠不足、用腦過度、過勞或焦慮,促使自律神經興奮而使血管過度收縮不通暢,造成神經細胞缺血壞死而萎縮及退化。此外,除了鳴聲變大而難受外,病患聽力會減退,造成重聽甚至耳聾殘障,因此必須以藥物來控制治療。

  腦鳴及耳鳴初期,常因小聲而被疏忽,但漸變大聲而持續不停,若變更大聲且尖銳,令人難以承受甚至有抓狂之慮,實令外人難以體會。病情嚴重者,更有聽力減退及重聽,此時治療不易,但也必須積極服藥治療,剛發作不久者,僅須休息則可自然痊癒。基本上,藥物治療有三類,一是使用清血的藥劑,打通內耳血路,二是給予神經活化營養劑,使受損的內耳神經再生恢復功能,三是阻止血管過度收縮,避免內耳缺血而營養失調。初期發病者,約須服藥二、三個月才可痊癒,久年及較嚴重頑固者也須一年半載,只要耐心服藥,病情均可改善,及早治療及耐心服藥,成效指日可待,不可輕言放棄而錯失治療先機。

  關於保健之道,家醫科李政道醫師提醒,若能調適生活、改善飲食習慣,則可預防發病且也可減輕病情及惡化。其他抗自由基、抗老化,譬如維他命C及E、硒及鋅等稀有元素及大量的B群,也被證實對病情有治療效果。而腦鳴的治療原,則是血管擴張、血流通暢、抑制血管過度收縮、神經營養及神經細胞復活增生等藥物,這些藥物可使神經細胞增生,對腦中風、痴呆症、腦鳴、耳鳴、眩暈及重聽都會改善,甚至痊癒。

引用自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5,66&id=12530

如發現不宜引用或轉載本文,版主有權通知撤除,感謝您的配合!

文章標籤

薇薇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鈣的主要作用

1.維持骨骼,牙齒和肌肉之健康

2.支持心血管健康

3幫助維持健康的免疫功能及整體的健康

4.幫助維持正常的膽固醇水平

5.支持良好的神經傳導作用

6.促進賀爾蒙及酵素生成的正常調節作用

 

缺乏鈣和鎂易引發的慢性疾病

失眠、焦慮、經前症候群、關節炎、骨刺、高血壓、心悸、骨質疏鬆、癌症、膽固醇過高、腎結石、抽筋、氣喘、頭痛、疲倦、痠痛、免疫力降低 等。

 

 

台灣民眾的鈣攝取普遍不足
台灣民眾的鈣攝取普遍不足,加上蛋白質的攝取又普遍超量,這對鈣的吸收真是雪上加霜,若是想要補鈣,該吃些什麼食物呢?市售鈣片一天要吃多少?除此之外,生活上需要怎麼做,才能完全吸收鈣?

台灣一半的人都缺鈣
長期缺鈣之下,將會造成身體機能下降,以致衍生多種疾病,因此,美國才有營養學家提出「缺鈣是人體各種病源的主因」的論調。

據調查,台灣65歲以上人口,每9人就有1人罹患骨鬆症,65歲以上女性更是每4人就有1人罹患,且一般民眾對鈣質的攝取不足,長期缺鈣之後,除了骨鬆症上身,還會對身體造成哪些影響?而女性35歲後骨量開始流失,停經後速度更快,不得不特別注意。

鈣是人體必需礦物質中的一種,從幼童到成人、再到老年人,都需要鈣質來觸發體內系統運行,包括免疫、神經、循環、消化、內分泌等,鈣質肩負著重要的生理機能,是健康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衛生署建議國人每日鈣的攝取量應為1,000mg,但是根據國民營養調查發現19~64歲,平均男女鈣的攝取量分別為611mg與563mg,僅達到每天鈣質建議量的50~70。長期缺鈣之下,將會造成身體機能下降,以致衍生多種疾病,因此,美國才有營養學家提出「缺鈣是人體各種病源的主因」的論調。

鈣質的兩大作用
1.以骨鹽的形式成為身體支架:鈣是骨骼的主要成分之一,占骨骼重量達40以上。
2.以離子的形式參與生理功能與代謝作用:血漿中的鈣約48為離子形式,若血鈣濃度下降,導致神經組織太過興奮,就會導致手足抽搐。而骨鈣則可幫助協調血鈣濃度,當血鈣濃度太低時,骨鈣立即補充,保持平衡狀態,維持生理機能。當血鈣濃度到達一定數值後,多餘的鈣就會儲存在骨骼當中,或從尿液中排出,因此,骨鈣又被稱為「人體鈣的儲存庫」。

與身體各處息息相關
臺安醫院營養師劉怡里指出,人體所含的鈣約占體重的1.5~2,約有99以上的鈣,存在於骨骼及牙齒中,其餘散布在體液與組織器官中。當血鈣濃度過低時,副甲狀腺素會調節骨鈣補充,這個過程稱為「骨質分解」,當血鈣增加時,骨鈣相對的就會減少,一旦血鈣與骨鈣濃度沒有維持恆定狀態,就會造成疾病。因此,適量補充鈣質,可以預防疾病的發生。

不論是心臟跳動、骨骼形成、肌肉收縮、神經運動等,都需要有鈣質的介入,而且隨著年齡增長,鈣質沉積在骨骼上的速度(學名:鈣化速度)與骨鈣游離到血液中形成血鈣的速度(學名:游離速度)也會有所差異。像是嬰幼兒、青春期的鈣化速度,會比游離速度來得快,因此可以儲存骨本但成人的鈣化及游離速度差不多而老年人則是鈣化速度會比游離速度慢,骨質流失快。

長期破壞血鈣平衡,就可能造成高血壓、動脈硬化、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症、神經退化疾病等慢性疾病,因此,劉怡里建議,應依照衛生署提供的鈣質建議量,針對自己的年齡補充足量的鈣質,避免鈣化速度不及游離速度,提早流失鈣質。

各年齡層的鈣需求
不同年齡層需要鈣質的功用不同,因此,缺鈣時衍生的疾病也不盡相同:
嬰幼兒及兒童嬰幼兒時期,骨骼中的鈣質每年會完全汰舊換新一次,充足的鈣質補充,是寶寶健康成長的關鍵。

1.此階段需要大量的鈣質以發展骨骼成長,因此,一旦缺乏鈣質,就容易罹患佝僂症,骨骼會變軟、變形,致使骨骼無法支撐身體重量,身材會比同年齡的人來得更加瘦小、生長遲緩。
2.鈣質與神經調節功能有關,如嬰兒鈣質吸收不足,容易在夜間出現盜汗、夜間驚叫啼哭的症狀。
3.兒童正是長牙階段,缺鈣將會導致牙床內質無法達到足夠的堅硬程度,而且也會造成生牙時參差不齊或上下牙咬合不正,在咀嚼食物時牙齒因不夠堅硬,無法抵抗咀嚼時的磨損,容易發生牙齒鬆動、崩塌、甚至脫落。
4.鈣質控制飲食中蘊含營養素進入細胞膜的能力,胃中的消化液含有大量的鈣質協調吸收營養素,如果缺鈣,可能會有食慾不振、免疫功能下降的情形發生。

◎青春期
骨本是要長期累積的,人的一生當中所需的骨本,約有40是在青春期獲取,因此在這個階段,鈣質不只做為系統運行的媒介,同時還要儲存以因應未來使用。
1.青春期的孩子常會在睡夢中發生肌肉痙孿的現象,即俗稱的「抽筋」,大多數的家長會解釋為「正在長高」,其實這有可能是缺鈣所造成。
2.正在生長的階段,鈣質補充當然跟「長高」有關!與嬰幼兒時期相同,缺乏鈣質會造成生長遲緩,如果希望孩子與「林書豪」一樣高大,鈣質不可少。
3.學習階段頭腦運用頻繁,但缺乏鈣質時將容易有疲倦感、煩躁、精神不易集中,阻礙學習能力。
4.缺鈣時會引起神經肌肉的興奮感,使得眼外肌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再加上青少年使用電腦、看書頻率高,使得近視機率增加。同時,美國研究也證實,血鈣不足時,眼球壁的彈性也會受到影響,眼軸長度過長的情形下,就會造成近視。

成年人
臨床醫學證實,鈣質與許多慢性病相關,成年人保健正是預防慢性病發生的最佳時期。
1.體內鈣質不足時,將對肌膚結構造成不小的影響,輕微者可能會使肌膚失去光澤與彈性,引起過敏現象,嚴重者還會產生乾癬、搔癢、皮膚脫屑的病變,鈣制劑常見於治療蕁麻疹、濕疹等皮膚疾病。
2.美國一項長達13年的研究證實,缺鈣會造成高血壓。研究中發現,每天攝取1,300 mg鈣質的人,罹患高血壓的機率,比每天只補充900mg鈣質的人少了12之多。
3.研究顯示,由於鈣質可以調節神經傳導,對於有經痛的婦女,適量補充鈣質,有助減緩經期症候群。
4.當神經緊張、肌肉緊繃、情緒亢奮時會造成失眠症狀,鈣質幫助情緒平復、神經鬆弛,是助眠的好幫手
5.美國一項長達20年的追蹤研究發現,鈣吸收量高的婦女比低攝取者,罹患糖尿病的風險降低了21,顯示補充鈣質與預防糖尿病可能有正相關性。
6.根據發表在《英國營養學期刊》上的研究,補充鈣質有助於減重。

孕婦
胎兒的營養都是由母體供應,懷孕期間足月胎兒所需的鈣質,超過8成以上是在最後3個月獲得,且8個月後胎兒的牙齒與骨骼快速發育,需要更大量的鈣質,因此,懷孕婦女如果沒有吸收更充足的鈣,將影響母體與胎兒健康甚鉅。

1.鈣可以維持毛細血管的通透性,當媽媽缺鈣時,新生兒會出現水腫現象。
2.缺鈣影響免疫系統的健康,新生兒較容易有體弱多病的現象。
3.對於孕婦來說,由於懷孕時鈣質流失多,產後可能會發生牙齒鬆動、掉落情況。
4.懷孕中期若缺鈣,多有抽筋、腰痠背痛、水腫等症狀。

老年人
身體老化影響老年人代謝能力,胃腸吸收能力也會相對減弱,因此,鈣質吸收大不如前,再加上老年人腿部肌肉退化,容易跌倒,導致骨折等時有所聞,更顯得鈣質在此階段的重要。
首當其衝就是骨質疏鬆,俚語的「老倒縮(台語)」就是因為骨質流失,導致骨骼嚴重鬆散,身高縮水、駝背,儼然成為老化代表作。

根據調查,台灣65歲以上人口,每9人就有1人罹患骨鬆症,65歲以上女性更是每4人就有1人罹患,成為老人常見疾病,更是奪走寶貴生命的危險因子。

從飲食著手,補鈣很簡單
劉怡里表示,缺乏鈣質對人體健康將造成很大的影響,但其實鈣質補充並不難,只是需要有足夠的維生素D配合,才能吸收最完整的鈣質。骨骼健康也需要具備多種營養素,包含蛋白質、維生素V、D、K、鉀、鎂、鋅、銅、錳等。因此多做戶外活動、多曬太陽、多運動,以增加體內維生素D,並幫助鈣質吸收,是不論任何年齡的人,都應該盡量做到。此外,從飲食方面著手,更能發揮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據衛生署資料顯示,台灣民眾對鈣的攝取普遍不足,這在社會經濟如此發達的台灣社會真是令人感到匪夷所思,期待民眾更重視鈣攝取,減少因為缺鈣而帶來的疾病,保有一個健康的人生。
(詳細內容請見常春月刊350期)
 

多一點鈣和鎂!解除疲勞、改善失眠

 

現代人處於高壓環境下,易造成情緒調適上的障礙,其中失眠是常出現的症狀之一

全台灣約有三分之一的人有失眠的困擾,且失眠影響的範圍涵蓋了精神、情緒、記憶力及身體健康等各層面

礦物質中,『鈣和鎂』都具有安定神經且解除疲勞的作用,同時都具有改善失眠的效果。

(1)鈣:其主要功能是強化神經系統的傳導感應,具有穩定情緒、緩和緊張焦慮以及改善失眠的作用。

在食物中,牛奶與乳酸品、小魚干、蝦米、綠葉蔬菜及奇異果等都富含鈣質。一般成年人,建議每天攝取一千毫克左右的鈣質。

(2)鎂:提供許多人體內生化代謝作用的鎂,因為具有調節神經細胞與肌肉收縮的功能,所以同時也能消除疲勞,鎮定精神。

在食物中,核果類(例如杏仁、南瓜子、葵瓜子與花生)、深綠色蔬菜以及香蕉裡都富含豐富的鎂。

(3)維生素B能穩定心神,特別是維生素B3B6可以平穩情緒幫助入眠。

一般成年人,每日應攝取三百五十毫克左右的鎂。(*部分資料來源: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資訊網)

另外,要提醒大家,若要透過這些助眠食材改善睡眠,要注意食用的「時間點」及「份量」,不要在太接近就寢時間進食太多,避免讓身體在入睡後仍得運作來消化這些食物,導致睡眠變淺,或是避免需要半夜起床如廁,造成中斷睡眠。依上述睡前飲食原則,筆者在臨床上常就食材的方便性,給予以下建議:

入睡前一個半小時,可以飲200毫升以內的非刺激性流質食物(如牛奶,含鈣),睡前也可以吃一點水果(如富含色胺酸中型香蕉,或含鈣的奇異果)。

雖然多吃一些『助眠食材的食物』,可能可以改善失眠,不過,睡眠專家都還是建議,如果有長期失眠的話,最好要透過專業的睡眠醫學給予檢查及治療,以免延誤就醫。

以上作者為長庚醫院睡眠中心臨床心理師

 

文章標籤

薇薇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發燒千萬不要急著服用退燒藥,用對方法對孩子的成長很有幫助

本身照顧孩子幾次發燒的經驗是綁腿退燒法加上中藥退燒粉,可以順利

且溫和讓孩子的溫度降下來

 

作者宋文舉主任

為什麼幼兒容易發燒?
一、因為其大腦內的體溫調節中樞較不成熟,所以對體溫的控制力較弱。
二、本身對病毒及細菌的抵抗力較差,防禦陣線薄弱,因此很容易在事先一點徵兆都沒有的情況下,就直接病毒素侵犯到體溫中樞而高燒起來了。

為什麼會發燒?
人體內各種功能及活動的進行,最適宜的溫度範圍大約是攝氏36.5度至37.5度,所以平均而論,正常的體溫認為是37度左右。
有些非疾病的因素會引起發燒:
一、環境溫度過高:體溫無法外散,所以就升高了,這就是所謂的中暑。
二、劇烈運動時及其後:會有暫時性的體溫升高。
三、腦部受傷或長瘤:破壞了體溫調節中樞的功能,所以體溫的升降會有很大的變化。
四、某些特殊藥物的作用:如阿妥平(atropin)及麻醉劑。
因疾病而引起發燒者,則緣於各種病毒或細菌侵犯人體時,會放出一些毒素,而這些毒素就會改變大腦中的體溫調節中樞,使它將攝氏37度誤認為應該是39度或更高才正常,就好比冷氣機的設定被誤調了,因此產生發燒現象。
由病毒或細菌引起的疾病很多,如:感冒、扁桃腺發炎、氣管炎、肺炎、腸胃炎、腦炎……等,所以當有以上疾病時,都會伴隨著發燒。此外,癌症或腫瘤也會釋放出某種毒素,而使體溫調節中樞改變其設定,因此也會有莫名其妙的發燒狀況出現。

發燒對人體的影響:
發燒並不是只有壞處,事實上,它是利幣兼具,從好處來說,發燒可以:
一、做為一個警號,素示身體有問題了,需要注意或求醫治療。
二、可殺死病毒及細菌:許多疾病的病媒菌只有在正常溫度(37)時才能生存,所以當體溫升高時,可抑制這些有害病毒及細菌的生長,這也是人體防衛的轉機之一。所以古時有所謂的熱療法,就是讓病人浸在熱水或熱沙中,使體溫升高用以治病,其原理在於此。
三、發燒時身體會不適,此時因疲倦所以需要調養休息不致讓身體過度疲勞,以全力對抗內在的菌。
發燒的壞處則包括:
一、體溫突然的升高,會使幼兒調適不當而容易誘發抽筋。
二、發燒使兒體不適、全身痠痛、精神欠佳,不能從事正常活動。
三、發燒促使體內代謝活動增加,體力消耗很大,加上胃口不好,容易急速消瘦。

高燒會不會燒寶寶的腦袋?
大腦細胞的基本成份是蛋白質,而蛋白質通常要在攝氏42度以上才會逐漸地被破壞。一般的發燒很少會超過此一溫度,所以不用擔心會燒壞了大腦。
既然發燒不會傷到大腦,那麼為什麼一些原本正常的小孩,在某次的高燒後,就顯得非常不靈光或幾近白癡狀態呢?的確,偶然會有這類的個案發生,但並不是由高燒造成,而是原本就因腦炎、腦膜炎或高燒引起的抽筋過久導致大腦缺氧......等,所造成的大腦傷害,與高燒本身是兩回事。
氣管炎或肺炎也會發燒,但不會影響到大腦,由此可知,發燒與燒壞腦筋是沒有直接關係的。

體溫要高到多少,才應吃退燒藥? 
退燒藥的目的在於使高溫減低,而不是完全不燒,另外藥吃多了對身體也有不良作用,所以由此可知只有在必要時才能服用退燒藥,以免濫用造成危險。 
一般而言都在體溫達攝氏38.5℃以上時才開始服用,而且每次服藥中間一定要隔四至六小時。當然如果寶寶燒的並不高,譬如每天只燒兩三次,而且只達到38℃左右,也可以給他服用退燒藥,因為不會有過量的顧忌,但是其退燒的效果就不十分顯著了。

發燒時體溫為什麼會忽高忽低?
即使是正常的體溫,也不會衡定的一成不變,它是呈波型的高低狀,通常在清晨體溫最低,而下午體溫最高,但都維持在攝氏36℃至38℃之間。發燒時,體溫一樣是高低起伏的,這是典型的發燒,體溫調節中樞在此時被設定在39℃左右,高的時候可達40℃以上;過一會兒就降到38℃左右,然後沒多久,又會再升上去。所以幼兒生病發燒時,父母勿因短暫的燒退而心喜,因為一會兒之後,仍有可能再回升成高溫。

什麼時候才會自然退燒?
一般而論,發燒都要持續約三至五天左右,當然也有短期燒個一兩天的,或長的會燒到六七天,甚至兩個星期之久的,這要看病菌的種類及個人的免疫抵抗力而定。病好了以後,體溫調節中樞的設定就又會恢復成原來的攝氏37℃左右了。

為什麼吃了退燒藥之後,過沒多久又燒起來了?
退燒劑是是短暫地把燒降低一點,並不是『止』燒藥。它可以使身體感覺舒適些,是屬於症狀治療,而非真正的治根藥物。
退燒藥最主要的作用在於:
(1)
使體表面的血管擴張,血液中的熱可由體表散到空氣中
(2)
使汗液增加,流汗亦可幫助退燒 
(3)
使體溫調節中樞所設定的溫度暫時地降低
(4)
使體內發炎的反應減緩一點,釋放出的毒素也減少一點。經由以上這些作用後,體溫都會有某種程度的暫時消退。但是在退燒的藥效消失後,身體又會發燒,這是因為疾病的因素還存在著的緣故。

為什麼吃了退燒藥,但燒一點都沒有退?
當這種現象發生的時候,可能是下面兩個原因:
一、藥效不足:沒有吃足夠或藥的品質有問題。
所以只要確定退燒藥沒有品質上的問題,還是應該必要時服用。
退燒藥千萬不可多服幾次或將劑量增加,以加強退燒的效果任何藥物(包括退燒藥)都有它們一定的用法,吃多了即會產生毒性。許多父母因愛兒心切,而把過多的退燒劑給幼兒服用,但用沒有燒,反而燒得更厲害,因為退燒藥的毒性反應之一,就是讓體溫升高。

市面上各種不同型式的退燒藥劑,有何差異?
以用法來分,有下列幾種:
一、口服劑:因退燒藥的本質成份都是帶苦味的,所以再加工製做成各種不同適於口服的型式:如,糖漿劑是專給幼兒服用的;口嚼劑適合五歲以下的幼童;片劑則專給已能良好吞嚥的孩童服用。口服的吸收效果不錯,一般在服用半小時後,即開始有退燒的作用產生。口服退燒劑在嚴重嘔吐的病童則不適用,因為會將藥吐出來。
二、栓劑::由肛門給藥,熟睡的幼兒使用此劑最方便,可以不用吵醒他起來吞藥。但對腹瀉的幼兒則不適用,因為栓劑會刺激肛門而使藥劑隨著水便排出。栓劑的平均吸收效果沒有一定,因此劑量不易控制。
三、針劑:可迅速達到退燒效果,但一般並不主張如此快速的退燒,因為對幼兒的身體不見得好,且打針易使寶寶哭叫,又易傳染肝炎........,所以應儘量避免。
不同的退燒藥最好不要隨意的互相併用,因為劑量不好控制,還是單獨使用比較安全。如果要併用的話,請先請教您的醫生。

其他的退燒方法:
父母時常碰到的問題是:藥己經按時吃了,但寶寶的燒還是很高,這個時候你可以採取下列幾種方法:
一、全身溫水拭浴:將寶寶身上衣物解開,用溫水(37℃左右)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寶寶皮膚的血管擴張將體氣散出,另外水氣由體表蒸發時,也會吸收體熱。
注意:千萬勿用冷水或酒精來拭浴,以免在短時間內快降溫,對寶寶不好。且燙熱的皮膚突然碰到冷水,寶寶的反應會劇烈,可能會抽搐。同理亦不宜於幼兒使用冰枕,因為幼兒不易轉動身體而易局部過冷或致體溫過冷,而酒精的氣味又會使幼兒昏睡,像喝醉了一般。
二、洗熱水澡:理論與前項相同。
三、多喝水:以助發汗。此外水有調節溫度的功能,可使體溫下降及補充體內的失水。

幼兒發燒可否吹冷氣或電扇以求降溫? 
勿直接對著身體吹。可將幼兒置於冷氣房中或以電扇繞轉著吹,使體溫慢慢地下降,如此幼兒也會感覺舒適些。如果其四肢冰涼又猛打寒顫,則表示需要溫熱,所以要外加毛毯覆蓋。如果四肢及手腳溫熱且全身出汗,則表示需要散熱,可以少穿點衣物。

發燒與疾病本身有何關連?
發燒只是疾病的症狀之一,而不是全部。醫師在乎的是疾病本身的影響及進展,但通常父母只是看到疾病的外表;如發燒、嘔吐、咳嗽......等。醫師治病,首重病因的發現及能完全治癒的方法,而不是單純的只為退燒而己。所以在某些情況下,醫生會讓症狀(如發燒)持續地表現出來,以探尋內在真正的病因。切記,不要一味的要求醫師退燒,去治療發燒這個症狀,而應遵從醫囑正確的找出引起發燒的原因,對症下藥

資料來源 http://homepage.vghtpe.gov.tw/~peds/ped/fever.htm

 

 ----------------------------------------------------------------------------------------------------------

以下文章內容,摘自許姿妙醫師-病是教養出來的第一集、第二集愛與礙

 

小兒發燒,是為了換掉得自父母的不良遺傳細胞

所謂舊身體,是從母體帶出來的皮囊。孩子用來更換新舊細胞的方法,就是「發燒」。

大人無知的為孩子退燒,可能造成終生遺憾的後遺症。

 

發燒對人體的溫度系統而言,是一個危急的轉捩點,各式各樣的原因都可能引起孩子發燒。

實驗證實,病毒和細菌在人體的體溫降到攝氏32°~35°的時侯,可以發揮最強大的傷害力。

相反的,當人體溫度高達39°~40°的時侯,身體可以效殺滅細菌病毒,並且避免它們再度繁殖危害人體。

發燒是人體對抗病原響的天發武器,而在活化人體內在防禦系統的過程中,許多重要的反應都必須藉著發燒加以啟動。

 

然而,就在孩會的體溫升高,準備要啟動防禦系統對抗外來病原體的時侯,無知的大人卻選擇使用退燒藥,硬是把孩子的體溫拉下來,撤除孩子體內的天從防禦力量。

如果大人能夠認識發燒對孩子的意義,明白它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好處,就不會做出這般「野蠻」的處理了。

 

當體溫燒到39°~40°之間,細菌和病毒是很難在人體內存活的。

如果用退燒藥把體溫降下來,體內的細菌或病毒會立刻得到休養生息的空檔,加倍繁殖。

等到退燒藥的藥效一過,孩子的體溫必煩燒得更高,否則無法將狀大的侵略者驅逐出去。

這就是為什麼吃退燒藥的孩子,總是退一陣,燒一陣,退一陣又燒一陣,總要反覆三、四天之後才會平靜下來。

反而是不吃退燒藥的孩子,通當燒一天之後就自行退燒了。當然,這一天並不好過,小病人唯一能做的,就是向學校請假在家生病,躺在床上呻吟。

父母細心觀察,會發現孩子如果不吃退燒藥,每次病好了之後,身體會急需要補充能量,

於是變得胃口奇佳,才一、二個星期就像竹筍孺的然抽高,人也變聰明。

 

小兒發高燒的正確處理

發燒最怕燒懷腦袋,只要不讓熱集中在頭部,就可以避免燒壞腦的風險。

孩子要發燒之後,會先畏寒(第一階段)。當孩子感到畏寒的時侯,大人要趕緊用熱水袋敷在他們的肚子,熱度就不會很頭上衝,而會往四肢均散去。體溫漸漸升高(第二階段),爬到39~40度,我們只要用冷水(不能用冰水)拍打孩子的手心及腳心,孩子的體溫就不會繼續升高了。 

 -----------------------------------------------------------------------------------------------------------------------------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陳永綺說,寶寶發燒時應分兩階段性處理,第一階段為「發冷期」發燒初期通常會出現「畏寒」、手腳冰冷現象,她指出不少家長會採取洗溫水澡、睡冰枕及退燒貼片等物理性降溫法的錯誤做法,此時期應該以保暖為首要之急。



陳永綺解釋,人為恆溫動物,平時大腦調溫中樞設定為37.7度,當細菌或是病毒侵入人體時,免疫系統會加以對抗引

起發炎,便以「發燒」為表現,在體溫往上調節的過程中會因為產熱而發冷,此時若馬上以物理性方式降溫,等於違反生理機轉,反而會使發燒時間愈延長。

第二階段為「發熱期」,此時會出現手腳發熱、心跳及呼吸也會加快,此階段才適合採取物理性方式幫助寶寶降溫,可在服用退燒藥後,經過30分鐘後再進行物理性降溫。

----------------------------------------------------------------------------------------------------------------------------

[中國時報] 2003/06/09
《專業觀點》簡易自然發燒不「藥」緊

許多民族都有自然簡易的自療方法;具有中西醫師雙資格的中醫師陳勇利指出,
中醫的精神與歐洲療法頗有神似之處,包括藥療法和多種物理性的自然療法,毛巾裹腿退燒法也是其一。
他指出,「裹腿退燒法」是一種相當實用的物理治療,但使用「綁腿退燒法」必
須注意幾個重點:

˙毛巾要微濕,水分才能充分接觸到皮膚。
˙不可綁的太緊、以免造成下肢循環不佳,也不可綁的鬆垮垮的、以免水分接觸不良。
˙水溫要與體溫類似,以免「驚動」小朋友。
˙定期更換毛巾、以求熱交換效率高。
˙如果小兒熱度過高、過快,則可以將毛巾兩條、直放在背部脊椎兩側,以求效率增加。

「裹腿退燒法」的關鍵是利用每一分子水蒸發需要539大卡的巨大熱量,將體溫帶走,達到退燒的效果,經醫師診治及指導下,不失為簡易的退燒方法。

文章標籤

薇薇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最近開始補鈣才發現鈣的好處

每個月大姨媽來前一週心情都會非常低落

一點小事就發脾氣,原來這就是【經前症候群

補鈣後連大姨媽要來都沒有注意到,這個身體變化真好

 

馬偕紀念醫院婦產科醫師黃文助說,女性來經前明顯感到易怒或煩躁不安,國內有高達九成女性曾有經前症候群,門診發現4%女性受「經前不悅症」所苦,嚴重的經前不悅症甚至會有自殺念頭。黃文助醫師指出,經前症候群或經前不悅症可藉由飲食及生活作息調整、補充足夠的鈣、做運動來紓解,但若女性已經出現嚴重的經前不悅症,應及早就醫,以免導致憂鬱症。報導游茗茱 攝影高凱新

黃文助醫師指出,經前不悅症是一種嚴重的經前症候群,特徵是月經前7天到月經來了約2~3天,情緒會出現異常焦慮、易怒、沮喪無助、失眠,症狀與憂鬱症差不多。經前不悅症原因與荷爾蒙的變化有關,女性補充足夠的鈣可調節荷爾蒙的分泌,也可抑制腦神經興奮使情緒穩定,建議女性每天應補充1000毫克的鈣,以預防及緩解經前不悅症,黃文助醫師說,若症狀較嚴重未能改善者,在治療上可服用抗憂鬱劑、口服避孕藥或荷爾蒙錠劑,抗憂鬱劑可減緩疲倦、嗜食,口服避孕藥可藉由荷爾蒙的平衡穩定情緒,服用荷爾蒙錠劑則可使女性荷爾蒙達到平衡紓緩症狀。 


 

看症狀

經前不悅症成因雖然超過150餘種,不過最常見的仍是以「生理」和「心理」兩大變化為主,以下若有共5項以上,且在經前出現,月經來潮2~3天後就消失,就有可能是經前不悅症。 

生理方面:身體不太舒服,以乳房漲痛、腹部脹氣、頭痛、四肢的關節水腫等最為常見

心理方面的症狀則包括容易疲倦、注意力不集中、嗜吃甜食、晚上難以入眠。

 


高危險群


面臨重大壓力

經前不悅症也和個人體質及壓力有關,在面臨重大壓力,或人際衝突增加時,容易出現焦慮、煩躁、悲傷,對心理層面影響較大,黃文助醫師提醒,在面臨壓力時不要做重大決定,可找朋友或專家諮詢,或盡量讓自己放鬆,如靜坐、冥想、散步。 

 

月經不規則

月經不規則的女性,因荷爾蒙分泌不正常,所以會提高經前不悅症的機率,黃文助醫師建議,女性朋友應觀察並記錄每月的月經周期,並找出經前不悅症主要的症狀及症狀出現時間。 

 

曾罹身心失衡症

黃文助醫師指出,如果曾罹患躁鬱症、憂鬱症或產後憂鬱症,或有潛在憂鬱症因子,出現經前不悅症的機率就會大增,應特別注意。曾有病史的患者,若已出現明顯地焦慮、憂鬱、沮喪等情緒,則應尋求精神科或身心內科醫師的專業治療。 


這樣做

補充鈣質看含量

補鈣可以調節女性荷爾蒙,市面上的鈣片或鈣質補充品有很多種,主要成份有碳酸鈣(Calcium Carbonate)、磷酸鈣(Calcium Phosphate Tribasic)、乳酸鈣(Calcium Lactate),包裝上皆有中文標示鈣含量,若從海外帶回來的鈣片,包裝上的英文標示,也應注意主要成分的鈣含量,不論哪一種鈣,黃文助醫師建議女性每日攝取總鈣含量為1000毫克,可預防及緩解經前不適。不過,磷酸鈣含有磷,腎功能不佳的人應避免攝取。 

選鈣片看含量如標示每錠1160毫克,2錠僅含鈣600毫克。英文包裝標示每錠875毫克碳酸鈣裡的鈣含量是350毫克。


 

分次補鈣吸收好

鈣不容易被人體吸收,人體單次吸收鈣元素的上限約為500毫克。女性每日應補充1000毫克,如鈣片的鈣含量1顆約400毫克,所以可以吃到2~3顆,最好分開服用,這樣的吸收效果要比一次吃完的效果好。 


多吃綠色蔬菜

從日常飲食來攝取鈣質也可紓解經前不悅,如牛奶、小魚乾、優酪乳、起司、海藻、芝麻、魚及綠色蔬菜含豐富鈣質食物,如海帶、芥蘭、紫菜,腦神經系統有充足的鈣,還可抑制腦神經興奮,容易保持情緒穩定。 


每周運動3

運動後人體會增加腦啡分泌,腦啡是天然提神物質,類似嗎啡,使肌肉放鬆,減少憂鬱症狀,晚飯後休息30分鐘運動效果為佳,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30分鐘,運動強度達到有點喘且流汗。 


不熬夜不抽菸

黃文助醫師說,規律生活也可減輕經前不悅,應避免熬夜,勿喝過多雞精、咖啡、濃茶等刺激性飲料提神,也不要抽菸,但如果生活調整及吃鈣片仍無法改善經前不悅,應看醫生使用適當藥物治療。 


醫師說
勿濫吃止痛藥

馬偕紀念醫院婦產科醫師黃文助
很多女性有經前症候群或經前不悅症的困擾,不過超過一半以忍耐面對,或自行購買止痛藥來改善,但往往因藥物濫用而導致胃潰瘍,患者應積極就醫,不要再濫吃止痛藥。 

 

文章出處:蘋果副刊 2010年03月30日報導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supplement/20100330/32396151/

 

 

 

如發現 貴網站不宜引用或轉載本文,版主有權通知撤除。

 

以上,感謝您的配合!

 

文章標籤

薇薇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