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早期療育 (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孩子治療語言發展過程中經外科醫師評估後有進行舌繫帶手術

該不該剪舌繫帶?

/馬偕兒童醫院小兒外科主任王念陸

在談論主題之前讓我們先了解一下:嬰兒是在甚麼時候、如何開始學說話呢?一般嬰兒總要在78個月大之後才會偶爾發出最常聽到的「ㄇㄚ、ㄇㄚ」或「ㄅㄚ、ㄅㄚ」,其實早在牙牙學語之前,嬰兒一出生就開始學說話了。為了要發出一個簡單的ㄇㄚ或ㄅㄚ,其間的學習工程是非常複雜的;包含了重覆的聽聲音、看嘴形、甚或感覺肢體動作。這些訊息經由腦部多個神經系統中樞(聽覺、視覺、語言、感覺及運動)幾個月的統合整理後,才能發出第一聲屬於「語言」的聲音。

由此,話說的清楚與否,與耳朵、腦中樞、發音器官等都有關係。而影響發音的各種問題中,舌繫帶結構上的小問題是最常見的,也是最容易處理的情況。

舌繫帶(Lingual Frenulum) 是舌頭下面與口腔底部間黏合的一片薄膜。我們知道青蛙擁有一副像折疊式彈簧刀的舌頭,其舌繫帶讓它捕捉飛蟲時非常準確。同理,人的舌繫帶也有穩定舌頭運動的功能,但卻是可有可無的,過緊或過厚的舌繫帶反而會限制了舌頭的運動,可能造成嬰兒吸吮母乳困難、無法舔嘴唇、某些發音困難等等。其中發音問題是大家最熟悉且關心的,舌繫帶太緊所影響的主要是需要捲舌或彈舌的發音,例如捲舌音「師、知、日」和彈舌音「達、它」等。

英語中之「Tongue tie」與閩南語中之「短舌筋」是泛指舌繫帶短的情況,沒有輕重之別。醫學上也沒有確切的標準與定義。依據文獻與臨床經驗,筆者為敘述方便,將舌繫帶不正常的情況大致分為兩種:一種為稍短卻薄的舌繫帶,即一般所稱之舌繫帶過短(Tongue tie);另一種為既緊且厚的舌繫帶,其舌頭幾乎完全被黏固於口腔底部,稱為舌下黏粘 (Ankyloglossiainferior)。前者舌頭運動可能稍受限制,但並不一定會影響發音;後者則完全無法捲舌或伸舌,一定會影響發音。

當然,舌繫帶從正常型態到完全黏粘於口腔底部,其間有各樣鬆緊長短不同的情況,並不是單純的兩種型態。那麼如何判斷其是否需要手術矯正呢?一般最容易的判斷方法即是令孩童張口伸舌,若其張口時舌尖可以輕鬆的前伸上揚並舔觸上唇,則屬正常。反之,其張口時舌尖無法前伸上揚,愈想向前伸舌頭前緣中點因舌繫帶牽扯而愈形向下壓,形成所謂「ω(omega)型舌頭;這種情況即為舌下黏粘,必需手術矯正。而界於兩者之間,有些緊又不太緊的情況,則可視孩童其它方面之狀況(如年齡、學習能力) 與父母之意願,再決定是否要處理。對於還不會聽令伸舌之嬰幼兒,則需要較有經驗之醫師判斷。
undefined
另外,一般俗稱的「大舌頭」與舌繫帶太短不同,它指的可能有兩種情況:一是說話時「結結巴巴」;另一是說話時模糊不清,老像是口中含著東西。前者主要與腦部語言運動中樞有關,而後者則是因為舌頭又厚又寬,運動不靈活,因此講話不清不順,只要施以語言訓練並多多練習,自然可漸漸進步。

舌下黏粘盡早治療

對於確切為舌下黏粘的孩童,不論年齡都應該盡早治療。一般幼兒在還沒有長多顆牙之前,可以不需要麻醉,在門診直接以剪刀橫向剪開舌繫帶即可。剪後會有些許出血,通常以紗布輕壓35分鐘即會止血,可正常吃奶,不需任何護理。

長多顆牙或較大之孩童,最好在手術室全身麻醉下手術,包括直接橫剪縱縫及較複雜之Z-成型術,術後少有疼痛,可正常飲食。經驗中有些孩童手術後即有立竿見影之效,咬音馬上改善,大部分的則仍需要多練習才能慢慢進步。

對於舌繫帶有些緊又不太緊的情況,幼兒時可在門診直接處理;而較大孩童則可觀察到45 歲左右,若發音確實受到影響,再接受手術治療,尚未為晚。當孩童出現語言障礙或發音不準時,除了檢查舌繫帶,更重要的是檢查聽力是否出問題,因為輕度的聽力障礙,亦可能導致構音異常。如果孩童聽力正常,也沒有任何舌頭結構上的問題,而到5歲左右仍有構音不全之情況,則應接受語言治療,由專門語言治療師訓練說話。

門診常有心急的父母,帶著23歲的小朋友來檢查舌繫帶,因為他們被認為發音不良而且老師糾正無效。檢查舌頭並沒有什麼問題,發音也還可以,只是比其他小朋友差一點,沒達到父母的期望。事實上大腦語言中樞發展因人而異,常見女生快男生慢,大多數兒童在5歲左右才有較完整的構音能力。所以,太早要求字正腔圓、學習注音符號或音標,都有揠苗助長之嫌,可能造成孩童心理壓力與學習障礙。而同時雙語、三語的教學,亦可能讓語言天份不是頂好的孩童混淆不清。

 

文章引用自 http://www.mmh.org.tw/MackayInfo2/article/B340/1497.htm

如發現不宜引用或轉載,請通知版主移除,感謝您的合作!

 

文章標籤

薇薇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覺統合的三大主要感覺系統

關於感覺統合

感覺統合研究報告證實,提供腦部「完整的感覺大餐」,就像人體所需的食物和營養,一樣的重要。許多父母也學習到:適時提供孩子適性的多元刺激,可以全面開發孩子的腦力,提昇孩子的生活品質。感覺統合所處理的感官、感覺調節如下圖所示:

感覺統合    

核心三系統

l   觸覺系統:是最基本、影響力最大的系統。觸覺是提供我們有關周圍環境的訊息最主要的來源,可以讓小朋友避開危險、探索世界,同時,它對小朋友心理社會化的發展也非常的重要。小朋友經由觸覺,在早期,可以和媽媽建立親密的關係,而在以後,可以幫助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基礎。另外,在手部動作方面,觸覺和區辨覺的建立,可以促進小朋友對物體形狀、大小、重量的認識,是往後認知發展、精細動作控制的重要基礎。

l   前庭系統:它能使小朋友去感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及身體各種形式的移動及運動。而前庭系統在腦幹部的前庭神經核,能夠經由上行或下行神經通路及腦幹本身的功能,影響其他的感覺系統。它與眼外肌也有密切的關連,所以對於小朋友視覺-動作的協調,也有很大的幫助,而前庭系統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對肌肉張力的影響,使小朋友能發展出正常的肌肉張力(尤其是對抗地心引力的肌肉群)、維持姿勢、產生動作及發展出正確的身體空間概念。此外,它會告訴我們個體在環境中的空間關係,使人在身體與情緒上有安全感,也有助於小朋友的心理發展。

l   本體感覺:主要是經由肌肉、關節或骨骼等受器而來的訊息,而其對感覺統合最大的功用,是維持肌肉正常的收縮,使關節能夠自由活動,因為動作是促進感覺統合發展最主要的途徑。它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興奮狀態,增加本體感覺的輸入,有助於情緒的正常化,另外,本體感覺會影響個體視覺知覺及身體空間概念的發展,進而影響個體計畫活動的能力。同時,因為本體覺本身有抑制性作用,我們可以利用一些有阻力的本體覺活動,使活動量太高的小朋友安靜下來。

家長在家進行治療師提示活動請注意下列重點

  1. 1.       目標設定必須依照小朋友的能力,並且往上增加一個難度。
  2. 2.       以主動參與為原則,不過分強迫孩子,以遊戲誘導為主。
  3. 3.       治療目標必須重複練習並加強。
  4. 4.       依據小朋友的內在驅力來設計活動。
  5. 5.       少量多餐,每日練習10分鐘比每週練習1個小時效果好。

針對三系統之建議活動

觸覺系統

讓孩子每天在輕拍、撫揉的溫情中入睡,從快速撫摸、拍背的愛中醒來。讓孩子泡泡澡、玩有浮水性的玩具或吸水性的玩具,再用沐浴海綿幫孩子揉搓身體,享受如魚得水的樂趣。一同外出時,爸媽可將溫暖的大手緊牽握著孩子的小手,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孩子出門上學前,跟他吻別、摸摸他的頭,表達對他的信任與關心。孩子回家時,擁抱他並揉揉他的背、貼貼他的臉,表示歡迎與撫慰。遊戲時,讓孩子在不同質感的地毯上爬行、把玩不同觸感的玩具。以下列點陳列建議家長陪同孩子練習之活動:

  1. 1.       炒豆子:拿一個箱子,並在裡面放置豆豆或沙子讓孩子徒手進行翻炒,另外也可以將小玩具放在箱子內,要求孩子找出。
  2. 2.       小畫家:指畫、沙畫。
  3. 3.       刷澡:平常幫孩子洗澡時,可以不同材質刷澡巾給予孩子不同觸覺刺激,或以治療刷為孩子四肢及背部,以下壓方式進行刷澡活動。
  4. 4.       丟接刺蝟球。
  5. 5.       尋寶:在球池內尋找預先藏起目標物(布娃娃、玩偶…等)。
  6. 6.       黏土、陶藝活動,或是搓揉麵團。
  7. 7.       在孩子背部或是手掌上寫字讓孩子猜出。
  8. 8.       恐怖箱:在袋子或是密閉盒子內摸出形狀積木。

前庭系統

把幼兒舉高、轉一轉、左右搖搖、上下晃晃、做飛天下地的起伏動作,同時善用搖籃、木馬等設備,以減輕父母體力上的負荷。活動力逐步展現的孩子,可引導他在地板上滾一滾(側滾、前翻、後翻)、坐著或站著原地打轉…等等。以下列點陳列建議家長陪同孩子練習之活動:

  1. 9.       在地上擺一條童軍繩,並讓個案練習走在上面不跌倒。
  2. 10.    直線走平衡木或長形花台架。
  3. 11.    以膠布貼兩條直線(約1520公分寬),並且練習由中間穿越不超出線外。
  4. 12.    不倒翁:讓孩子站在一方格內伸出雙手,父母試著去推孩子的手,要求孩子試著保持平衡不移動。
  5. 13.    單腳跳躍移動。
  6. 14.    雙腳跳躍移動。
  7. 15.    踩高蹺:雙腳分別踩在高蹺上,並且拉繩子移動。
  8. 16.    站在搖搖板上或是軟墊上接球。

本體感覺

有關上肢方面——讓孩子推著紙箱前進、丟沙包、套圈圈、擲大球、揉麵糰、拔河、做木工(敲打)或園藝(挖土)。
有關下肢方面——玩叢林障礙賽(鑽下、爬上、繞椅子、走直線、跳躍、單腳跳)、學動物(鴨子、螃蟹、蛇、兔子、青蛙、熊)走路。

以下列點陳列建議家長陪同孩子練習之活動:

  1. 1.       靜止雙手推牆壁。
  2. 2.       小狗郵差:以小狗趴的姿勢在地上爬行前進。
  3. 3.       小牛耕田:要孩子在趴姿下,由另一個人將孩子雙腳抬起,以手前進。
  4. 4.       爬山:可爬棉被山、攀爬架,或爬溜滑梯向上。
  5. 5.       拔河:以彈力繩或布條,讓孩子拉住往前前進。
  6. 6.       兔子跳或鴨子走前進。
  7. 7.       袋鼠跳:可以紙箱或麻袋進行,讓個案站在裡面跳動前進。

 

資料來源:亞東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

如發現不宜引用或轉載本文,版主有權通知撤除,感謝您的配合!

文章標籤

薇薇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些孩子,看起來頭腦也不笨,外觀也很健康,但總是顯得笨手笨腳,有時情緒反應大,在學業或人際關係上表現也有些困難,常被家長師長認為不認真;但或許我們都誤會他們了,他們不是不認真,而是可能有感覺統合障礙的問題。 
 
感覺統合理論是由美國一名職能治療師珍˙愛爾絲博士所提出的。在我們周遭的生活環境中,充滿了各種感官刺激,在我們的感官受器接收到這些訊息再傳到大腦以後,我們的大腦必須要去處理、過濾、整合這些大量的資訊,才能做出適切的反應,若此過程中出現了問題,稱之為感覺統合失調。 
 
舉個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光是我們走在路上這個非常稀鬆平常的動作,視覺及本體覺訊息經過整合後,讓我們知道身體和障礙物的距離,地心引力的訊息經過前庭系統處理以後,讓我們能做出平衡的反應,若感覺統合出現了問題,行走的過程中可能會到處碰撞或跌得鼻青臉腫。 
 
所謂的感覺刺激,除了我們熟悉的聽、視、嗅、味覺以外,還有三大感覺系統:觸覺、前庭覺、本體覺,是感覺統合治療的關鍵,對於有這些感覺統合障礙的孩子,家長們可以運用一些感覺統合遊戲來改善他們的障礙情形。下面就以三大感覺系統來分別介紹感覺統合障礙,以及和居家相關的感覺統合遊戲。 
 
觸覺
 
當孩子對於觸覺刺激的處理有困難時,他們可能會有觸覺防禦或是會去尋求觸覺刺激,例如一直用肢體去碰觸別人或其他特殊材質的東西。若孩子的觸覺區辨能力有障礙時,他們閉眼時無法用手摸來辨別物品的特性,手部操作協調差,甚至操作時都要一直用眼睛來看。下列是和觸覺刺激較有相關的活動: 
 
神秘箱:可以將日常生活常見的東西放入紙袋、紙箱中,讓孩子用手觸摸來辨別,也可放入不同材質的布料、菜瓜布等,讓孩子找出相同的布料。 
 
沙箱:可利用沙坑裡的沙、貓沙、園藝用的細沙石,加上孩子自己的玩具來 
 
沙畫、指印畫:利用手指與沙子以及印泥、紙面的摩擦所產生的觸覺,來提供孩子所需的觸覺刺激,還可變換成其他材料,例如:水彩加上漿糊。 
 
球池:可讓孩子在裡頭假裝玩水、打球池仗、尋寶。 
 
觸覺治療球、沐浴刷、各式海綿、公園裡的按摩步道等生活常見的東西也可以提供觸覺刺激。 
 
前庭覺 
 
前庭覺輸入的形式以地心引力、加速度為主,同時它與身體姿勢維持、平衡以及眼球動作、孩子的情緒有緊密的關係。和前庭覺相關的活動有:   
 
滑板:讓孩子的腹部趴在滑板上,讓他們自己用雙手推進,雙腳呈微彎抬起的姿勢。
 
彈跳床:健身器材中的彈跳床也可提供前庭刺激,配合著音樂彈跳更能增加樂趣。
 
跳紙箱、米袋:利用不要的廢紙箱、米袋等,讓孩子站在裡面跳著前進,同時也可增進孩子的動作計畫能力。 
 
公園遊樂器材:鞦韆、溜滑梯、旋轉地球、搖搖馬 
 
治療球:可以讓孩子坐在上面,或肚子趴在球上由家長扶著他的腰部後上下左右晃動,另外孩子也可肚子趴在球上,往前傾斜俯衝後自己用手撐地,當孩子趴在治療球上時也可試著丟球、丟沙包到箱子裡。 
 
跳跳球、跳跳馬:市面上也有販售一些充氣的小馬、有把手的治療球,都可讓孩子坐在上面邊跳邊前進。 
 
本體覺
 
本體覺來自於我們的肌肉、肌腱、關節等等,讓我們瞭解自己的肢體是伸直還是彎曲,高舉還是平放的位置,不需要用視覺也能知道,而本體覺的輸入型式以「重壓」的感覺為主,同時本體覺的輸入也可降低焦慮、提升孩子的安定感,使過多的活動量降低。   
 
拉魔毯(拉重物):準備一條薄的毯子或布,讓孩子坐在裡頭,手抓著布後面兩個角把自己包起來,再由另一個孩子抓著布前面兩個角,拖拉著裡頭的孩子,再互換角色,或是把重物包在布裡,假扮聖誕老人載著禮物。 
 
橡皮伸展帶:收集固定貨物或是健身用的橡皮繩,可以玩拉扯伸展的體操或玩拔河遊戲。 
 
榨果汁、幫忙家事:在家裡可讓孩子幫忙用手動擠壓式的榨果汁器來榨果汁,還可以有成品的回饋,而在家裡幫忙搬桌椅、重物,敲釘子等也有相同的效果。 
 
人體手推車:適用於年齡較大的孩子,讓他們雙手伸直撐在地上後,手抓著他們的雙腳抬起離地,並且雙腳及身體成一直線平行於地面,像推車一般前進(孩子的手同時要配合移動前進),同時背上可以放上布娃娃等增加樂趣。 
 
黏土:孩子玩黏土時,可利用黏土壓製模型或是做餅乾、果凍的模型讓孩子壓製出各種樣式,並加上桿麵棍或是讓孩子徒手把黏土壓平。 
 
嚼口香糖等有嚼勁的食物,提供口腔的本體覺刺激。 
 
一般我們聽到的注意力缺損過動症、自閉症、發展遲緩,也會有合併感覺統合障礙的可能,但有大部分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他們外表可能和一般的孩子沒什麼不同,所以他們的問題容易被忽略,且感覺統合的異常對於孩子日後的發展、人際關係、甚至是學習困難都有著緊密的關係。在臺灣,感覺統合的評估與治療必須由領有職能治療師合格證書的職能治療師執行,因為每個感覺統合障礙的孩子需要的「感覺餐」都是獨特的,所以若擔心身邊孩子有這樣的困擾,建議到醫療院所接受職能治療的評估,來瞭解是否有感覺統合障礙以及找出最適合的感覺統合活動,讓小小的遊戲,也有促進感覺統合的大功用。 


本文作者【臺大醫院 復健部職能治療師 黃暐恬】

http://hospital.kingnet.com.tw/essay/essay.html?pid=35260

如發現不宜引用或轉載本文,版主有權通知撤除,感謝您的配合!

文章標籤

薇薇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柯雅齡

雅雅在大班上學期,經醫師診斷為發展遲緩,尤其是在精細動作的部分有明顯落後,平常雅雅在班上很少進行畫畫及美勞活動,偶爾在老師要求下嘗試拿起畫筆畫圖,畫的線條細細淡淡有如絲狀,且仿畫、描寫能力都較同年齡孩子落後許多。

 
  下學年雅雅就要進入國小就讀了,眼看雅雅的畫圖運筆能力還很差,媽媽積極的為雅雅進行運筆訓練,希望能做好入學前的書寫能力準備,但雅雅意願還是不高,且常常因為畫圖寫字一事,與媽媽有相當多的爭執,讓媽媽不知所措。媽媽擔心如果不堅持運筆訓練,會影響小學後的學習能力,但又不想常為此與雅雅鬧得不愉快,嚴重影響親子關係。
 
  很多發展遲緩的孩子,手部力量、協調性及靈巧度都較為不足,對於孩子自身的生活功能,以及往後入學的書寫能力都會有所影響,除了運筆練習外,筆者提供十個巧手運動,父母在家中可以帶著孩子一同進行。
 
  一、兩指動一動:嘗試找出孩子喜歡的食物,像巧克力、小饅頭,一次將一顆放在桌面上,讓孩子自己想辦法拿起來吃,如果孩子還是習慣用五指或三指取物時,則可利用家中的製冰槽(或其他有深度小洞的容器),在裡面放進小顆巧克力,讓孩子不得不練習用前兩指指尖深入小瓶罐中,才能取出小巧克力。也可以增加難度,將糖果放進透明(看得到以增加動機)的有蓋罐子,讓孩子先練習將盒子旋轉開來想辦法取出;或是將內容物改為是有包糖果紙的糖果,順便讓孩子練習將糖果紙撕開,作為手肌力及雙手協調的練習。
 
  二、大廚師遊戲:在家中和孩子一塊兒進行揉麵團、麵團活動,在麵團內加上小玩具、小珠珠,讓孩子想辦法在大麵團中一一取出;再和孩子玩壓麵團,壓成一片片的水餃皮後,在水餃皮內放進一顆小彈珠,一起來包水餃;包完水餃後,以雙手手掌搓揉麵團,搓成長長的麵條,並把搓成的兩條長麵條捲成麻花捲;或練習以前兩指揉小湯圓,比賽看誰可以搓得多,加強前兩指的操作及靈活度。為增加樂趣,可以加上模型,做成不同的麵團造形。
 
  三、手指謠:坊間有很多手指謠及搭配兒歌的錄音帶,一邊跟著念唱兒歌,一邊也可以增加十根手指頭的靈巧度,以及練習以大拇指輪流觸碰其他指頭,或玩警察捉小偷活動,一邊做出槍的動作(警察),一邊指出一根手指頭(小偷),左右手輪流替換,且漸進增加手指頭的數目,訓練雙手協調及反應敏銳力。
 
  四、小小設計師:平常在家中可以多讓孩子進行工具操作,像是玩打洞及釘書機活動。現在打洞的模型工具很多,找幾個孩子喜歡的模型讓他在家中打出不同的形狀,或是請孩子協助釘資料、打出紙袋樣(兩張紙合放整齊,沿著四周打洞,留下一邊即可);也可以配合節慶做不同造形的應景物,像是耶誕襪、服裝造形設計。
 
  五、夾子遊戲:家中的晒衣夾是訓練前兩指用力的很好工具,為引起孩子興趣,可以將夾子夾在孩子的衣服上,讓孩子先練習取下來,等孩子有興趣後,讓孩子夾在不同模型的紙板上,或是以夾物品的大夾子或是鑷子,讓孩子練習夾小玩具、夾彈珠、夾小米粒,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上。
 
  六、剝花生、瓜子、剝水果:在家中很多事情常常都是家人代勞,很少有機會讓孩子自己動手來試試,其實不妨讓孩子在家中也有這樣的機會,要吃花生、瓜子或水果,也可以自己試試,或是請孩子幫忙剝給爸爸媽媽吃,孩子也會很有成就感。
 
  七、插棒、投幣遊戲:利用坊間的玩具,練習前兩指及手眼協調的能力,在投幣活動時,除了一次拿一枚硬幣投入撲滿的練習外,也可增加難度讓孩子練習一次先拿五枚硬幣放在手心,再一次投一枚硬幣進撲滿,其他硬幣不能掉落,做從手掌到手指的掌指協調練習。
 
  八、撕貼貼紙:大部分孩子都很喜歡貼紙,利用坊間不同形狀、顏色、造形的貼紙,先讓孩子練習將貼紙撕開來。為降低難度,剛開始可以拿稍有厚度的貼紙(最好上面的圖案是孩子喜歡的),比較方便撕開來,或是稍微先協助撕開一小角,剛開始製造一下孩子的成就感,再慢慢增加難度。或以電腦設計簡單的圖案,以圓圈圈替代蘋果的輪廓,孩子練習以小圓圈圈貼紙,嘗試貼在蘋果輪廓的圓圈圈內。
 
  九、串珠、串通心麵、穿洞板:串珠可以訓練孩子的手眼協調,除了坊間的串珠玩具外,在家中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製作串珠玩具,先將粗細吸管剪成小段(平常喝珍珠奶茶的粗吸管可拿來使用),讓孩子練習以粗線串小段吸管,或是直接以五顏六色的通心麵串成漂亮的項鍊、手鍊。
 
  十、針筒、滴管遊戲:可以在醫療器材行購買到無針針筒及滴管,以針筒及滴管將水由一邊容器取到另一邊容器,或是在圖畫紙上作成滴畫、吹畫。

從日常生活中 加強整體動作經驗

  除了以上活動外,家長在家中不妨就地取材,多提供不同素材的畫紙、畫筆、材料,讓孩子優游自在的進行美勞遊戲(撕、摺、剪、貼、著色……);讓孩子有機會多嘗試自理活動,像是讓練習自己扣扣子、接拉鏈頭、拉拉鏈、夾髮夾、穿鞋、綁鞋帶……,或是做簡單的家事,像是擰乾毛巾、擦桌子……。這些都是每天孩子例行的活動,但往往父母會輕忽孩子的能力,而剝奪了孩子的學習經驗。
 
  一般精細動作、手部動作能力不佳的孩子,較多是源於軀幹、肩膀、手臂、手肘、腕關節等穩定度和靈活度不夠,所以在家中除了進行桌面上的操作活動外,還可以改變不同的姿勢進行例行的操作活動,像是在牆上作畫、走迷宮,或直接將磁鐵棋盤掛在牆面與孩子玩棋類遊戲,做垂直面手臂懸空的練習;以及在地面上雙手撐著作畫、玩樂高積木,或趴著丟沙包進入前方固定的容器內等。此外,還是要建議多帶著孩子進行攀爬、吊單槓、小狗爬行等活動,以加強孩子的整體動作經驗。
 
  精細動作的發展,除了動作經驗的增加外,當然也須實際了解孩子的手部本身機能(神經、肌肉、骨骼……)是否正常,以及是否有良好的觸覺、本體覺和視覺等感官訊息的支持。孩子沒辦法進行精細動作的活動,有沒有可能是因為觸覺較為敏感,或是本身受限於視力或視知覺問題?這些除了家人平常的觀察及了解外,也須借重相關專業(復健科醫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視力師……)的進一步評估及釐清。

如發現不宜引用或轉載本文,版主有權通知撤除,感謝您的配合!

文章標籤

薇薇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 溝通障礙教育研究所 黃瑞珍 鄭詠嘉

本檢核表適用於口語理解或表達在簡單句階段以下的語意發展遲緩的兒童,亦即發展年齡在0~48個月間之兒童。可由與個案非常熟悉的教師或主要照顧者填答,共分6個年齡組,每組均有數目不等的題目,可在通過處打þ,並彙整在另一份記錄紙上     

 發展年齡7-12個月(請勾選通過項目)                             

 □ 1.聽懂禁止的命令,例如:跟他說「不可以」,他會停下來。                        

□ 2.理解自己的名字,例如:叫他名字時,他會轉頭看。                                  

□ 3.會注意聽別人的談話,例如:當別人在說話,他會表現出很感興趣的樣子。      

□4.聽懂具體、有視覺提示的簡單指令,例如:叫他拍拍手、過來,他可以聽懂並做出合適的應。                                                                                                               

□ 5.理解熟悉物品的名稱,例如:ㄋㄟㄋㄟ、嘴嘴(奶嘴)。                            

□ 6.理解稱謂的意思,例如:問他阿公呢?他會看看阿公的房間。                  

7.會回應給我的指令,例如:喝完牛奶,跟他說:「ㄋㄟㄋㄟ給媽咪」,他會做出合適反應。   

 

發展年齡13-18個月(請勾選通過項目)

□ 1.使用口語稱呼家人或會說其他有意義的話,例如:媽媽、阿嬤、ㄋㄟㄋㄟ、車車……。                                                                   

□ 2.社交性語言:口語提示會揮手回應或說byebye,例如:當爸爸要出門上班時,會揮手或說「byebye」。                                                                                                      

□ 3.能聽懂沒有手勢的單一步驟指令,例如:吃飯時和他說「坐坐吃」,他可以做出合適的反應。                                                                                                                       

□ 4.結合動作和口語表達,例如:幼兒會拉著媽媽指玩具說「玩具」,表示要媽媽幫忙拿。會指著糖果說「糖糖」,表示想要吃糖果。                                                             

□ 5.至少能說出一個物品名稱,例如:布布(尿布)、(ㄅㄨㄅㄨ)車車。             

□ 6.會說表達動作的詞彙,例如:抱抱、吃、走。                                              

□ 7.理解指示詞「在這」或「在這邊」的意思,例如:幼兒找不到玩具,成人對他說「在這」,他會趕緊走過來拿。                                                                                         

8.能說出喜愛動物名稱,例如「狗狗(汪汪)」;「貓貓(喵喵)」;「鳥鳥」。

9.會使用口語或動作表達「要和不要」,例如:問他「要喝果汁。嗎?」,他會點頭或說要,表達接受;要求他吃不喜歡的東西,他會搖頭、走開或說不要。  

10.能理解1050個詞彙的意思。

 

發展年齡19-24個月(請勾選通過項目)

□ 1.理解且能正確回答「A不A」的問句型態的答案型態,例如:好不好、要不要、去不去……。                                                                                                                   

□ 2.辨認自己身上的四個部位,例如:眼睛、鼻子、嘴巴、耳朵、手、腳、肚子、屁屁等。                                                                                                                               

□ 3.理解四種以上衣物的名稱,例如:衣服、褲子、帽子、外套、內褲、鞋子、襪子等。                                                                                                                                       

□ 4.能說出圖片中人或物的名稱,例如:看動物圖卡,可指著動物說出動物的名稱。  

□ 5.能夠遵循與自己需求無關的指令,例如:洗頭時,對他說「幫媽媽拿毛巾」他可以做到。                                                                                                                           

□ 6.會使用指示代詞「這、這個」來指稱人、事、物,例如:幼兒會說「這車車」;「這魚」。                                                                                                                             

□ 7.會使用「動作者+動作」的雙詞型式,例如:媽媽抱抱、爸爸拿。     

□ 8.會用「要、不要+要求或拒絕的事物」或「某人+要、不要」,例如:要求他去睡覺,他會說「強強不要」或「不要睡」。                                                                         

□ 9.會說50個不同的字詞。                                                                                    

10.會表達所有權短語,例如:媽媽的、彤彤鞋鞋

 

發展年齡25-30個月(請勾選通過項目)

□ 1.口語表達需要幫助,例如:當他有東西打不開時,會說「幫我開」。   

□ 2.知道親人或朋友名字,例如:知道爸爸、媽媽或手足的名字。                 

□ 3.理解並能正確表達指示代詞「這裡」,例如:問他哪裡痛?他會指肚子說「這裡」。                                                                                                                                       

□ 4.會在動詞之後加上「了、過」表達完成時態,例如:媽媽問他吃了沒?他會回答「吃了」。                                                                                                                             

□ 5.能理解回答疑問詞「誰、哪裡」,問他「誰在裡面?」,他會回答「爸爸」,問他「爸爸去哪裡?」,他會說「去上班」。                                     

□ 6.會使用「好」作為副詞,來表示程度的短語,例如:好漂亮、好可愛、好多、好臭……。                                                                                                                                       

□ 7.會正確表達量詞,例如:一個餅乾、一隻小狗。                                         

□ 8.會使用「你、我、他」等代名詞指稱他人,例如:會說「我好可愛」;「你好香」。                                                                                                                                       

□ 9.會使用介系詞:「在」表達處所短語,例如:在外面、在房間。               

□ 10.會使用語氣詞,例如:對話中常會用「好啊、對呀、好棒喔」等

□ 11.了解並常常使用形容物體的字詞,例如:藥藥好苦、冰冰的。               

□ 12瞭解時間副詞「先」的意思,例如:跟他說「先吃飯,才可以吃布丁」他會做出合適的反應。

 

發展年齡31-36個月(請勾選通過項目)

□1. 理解並說出五種顏色,例如:問他:「衣服什麼顏色?」,他會回答「紅色、藍色……」。                                                                                                                                       

□ 2.適當的使用嘆詞方式表達情緒,例如:嗯、哈哈、唉呦、哼。                  

□ 3.能夠唱數到10以上,例如:會邊爬樓梯邊從1數到10,完全不需大人提示。       

□ 4.能理解且能說出時間副詞「剛剛、剛才或已經」,例如:問他「洗手了嗎?」他會回答「剛剛洗了」,吃不下飯時,會說「我已經吃飽了」。                                       

□ 5.瞭解且能正確表達「大小」的概念,例如:去買玩具時,他指著大的會說「大車車」。                                                                                                                                       

□ 6.能夠理解身體上較小部位的名稱,例如:眉毛、指甲、牙齒……。     

□ 7.會使用代名詞所有格「你的、我的」,例如:幼兒指著玩具說「這是我的,不是你的」。                                                                                                                                       

□ 8.會使用連詞「又」或「也」表示重複,例如:當別人要吃他的東西時,會說「你又要了」,看到哥哥有什麼,就會說「我也要」。                                                       

9.會使用「都」來表示全部,例如:會指著車車說「這都是我的」

 

發展年齡37-48個月(請勾選通過項目)

□ 1.會使用「最」來表達程度,例如:爸爸最高、媽媽第二高、我最矮。      

□ 2.會正確使用我們、你們、他們等複數代名詞,例如:我們一起去吃飯。  

□ 3.會正確回答自已的年齡,例如:我4歲了。                                                  

□ 4.能將常用物品歸類命名,例如:他會知道貓、狗、羊均是動物;蘋果、香蕉、西瓜是水果;汽水、檸檬茶、冬瓜茶是飲料等。                                                           

5.會使用「太」表示程度的用語,例如:「太可怕了」;「太累了」;「太高興了」等。

□ 6.會使用「幾」詢問有多少,例如:「有幾顆果凍?」;「有幾片葉子?」;「有幾輛車子?」等。                                                                                                                               

□ 7.會使用「先…再」表示先後順序,例如:「我先刷牙,再洗臉」;「我先吃飯,再吃糖糖」;「我先玩球,再玩拼圖」等。                                                                           

8.會使用「如果」的字詞,表示假設的意思,例如:「如果我聽話,媽媽會買玩具給我」;如果我吃完了,我可以去玩」;「如果我是小鳥,我也會飛」等。

□ 9.會使用「可是」的字詞,表示事情的轉折。例如:「我想吃冰棒,可是媽媽不答應」;「我想玩躲貓貓,可是姊姊不要」等。                                                                   

10.會使用「因為」的字詞,表示前因後果,例如:「因為我不乖,阿媽生氣了」;「因為下雨了,不可以出去玩」;「因為太高了,我拿不到」等。

 

 

 

如發現不宜引用或轉載本文,版主有權通知撤除,感謝您的配合!

文章標籤

薇薇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緩讀或不緩讀的理由

  • 緩讀的期待高師大邱上真教授的研究

一年後會小孩生理狀況會較健康、
社會性會較成熟、
較有讀寫算的預備技能、
有較好的適應及吸收知識的能力,
可使義務教育發揮最大功效,
緩讀有助改善就學所造成的生理或心理挫折。

  • 不緩讀的理由: 高師大邱上真教授的研究

並非所有孩子都受益於延緩入學。
如果考慮到小學基礎教育並沒有太高的智力要求,
晚一年反而浪費生命、同儕學習所帶來的驚人教育效果、
特教老師的IEP精緻教學,
反而有助孩子的學習機會,
適齡入學無疑是最省時省力,
事半功倍的選擇。

申請緩讀應思考項目

 

暫緩入學與否,需視個案的狀況審慎評估,所要考量的
是孩子的最大利益而非家長的期望或方便,以下幾點可供家
長思考:

一、家長能確實有效持續執行一年的教育替代計畫。

二、暫緩入學期間是否已覓得適當之安置場所,且該場所能

協助執行教育替代計畫。

三、經過一年的積極早療及醫療復健的努力,孩子確實可以

從隔離到融合,或達到向上安置的效果。

四、多一年的時間繼續留在較多保護的環境(如幼兒園、發

展中心)下學習,對第二年的入學真的有幫助嗎?

五、孩子的生理限制在這一年的改變,是否真的有助於其進

入下一教育階段學校的學習?

六、暫緩入學的期間,龐大的學前教育費用,家庭經濟是否

能負荷?

 

緩讀工作家長可做甚麼?

 

◎思考、評估孩子是否適合緩讀
◎規劃孩子緩讀計畫
◎準備緩讀資料
◎申請報名(學區學校註冊組)
◎配合緩讀,提升孩子能力的措施

緩讀時間最長一年

確認緩讀後,未來入學仍須重新鑑定

 

臺北市國民小學適齡身心障礙國民申請暫緩入學審查及作業原則

97 年12 月10 日北市教特字第09740325000號函

99 年12 月16 日北市教特字第09941683400 號函修正
100 年12 月23 日北市教特字第10048970500 號函修正
一、 依據:強迫入學條例第十三條規定。
二、 申請對象:當學年度身心障礙之適齡國民(以下簡稱國民)。
三、申請暫緩入學作業程序
(一)申請時間
1.第一階段:每年一月五日至十五日,上午九時至下午三時。
2.第二階段:每年五月一日至五月二十日,上午九時至中午十二時。
(二)申請地點:國民戶籍所屬學區學校(註冊組)。
(三)申請資料
1.必備資料
(1)臺北市103 學年度申請身心障礙學生入學國民小學鑑定及安置(暫
緩入學)報名表(一式2 份)。
(2)全戶戶口名簿正本(驗畢發還)及影本乙份、申請參加臺北市身心
障礙學生鑑定及安置實際居住說明書。
(3)身心障礙證明 (手冊)正本(驗畢發還)及影本乙份(未領有身心
障礙證明或手冊者免提供)。
(4)一年內醫院早療評估報告書或六個月內區域級以上醫院診斷證明。
(5)暫緩入學期間之教育計畫(含自覓安置場所)或醫療計畫。
2.佐證資料
學前各項能力評估資料:(由學生就讀之幼兒園、機構提供下列資料)
(1)學前階段身心障礙學生個案轉銜服務資料表。
(2)六個月內社會適應表現檢核表或文蘭適應量表。(請學前教師完成
後,交予家長)
(3)學前階段身心障礙學生102 學年度個別化教育計畫。
(4)六個月內教學(巡迴)輔導及評估摘要資料。
(5)輔具需求評估資料。
(6)早期療育服務資料。
3.其他
(1)聽障生請附六個月內醫院評估聽力圖或聽資中心聽能評估報告。

(2)視障生請附六個月內醫院視力診斷證明或視資中心視功能評估等文
件。
(3)領有自閉症相關診斷之學生請檢附(學前兒童用)自閉症兒童行為檢
核表或高功能自閉症/亞斯柏格症兒童行為檢核表。
(4)身心障礙學生入學鑑定欲就讀共同學區、大學區學校說明書。
(四)審查作業
1.第一階段:學校受理申請後,請於一月十八日前彙集申請者各項資料送
臺北市(以下簡稱本市)雙園國小西區特教資源中心辦理後續審查作
業。審查會議應於三月十五日前召開,並由教育局(以下簡稱本局)於
三月三十日前函知學校。
2.第二階段:學校受理申請後,應於五月二十五日前彙集申請者各項資料
送本市雙園國小西區特教資源中心辦理後續審查作業。審查會議應於六
月二十日前召開,並由本局於六月三十日前函知學校。
(五)審查原則:申請者需同時具備下列條件
1.經本市特殊教育學生鑑定及就學輔導會(以下簡稱鑑輔會)鑑定之身心
障礙適齡國民。
2.暫緩入學期間家長已安排適性教育計畫,並自行覓妥適當安置場所(不
含公立學校幼兒園)。
3.經評估入學後可減少特教服務需求。
4.依國民身心發展、特殊需求及暫緩入學期間之療育計畫,經鑑輔會綜合
研判確有必要暫緩入學者。
四、核定暫緩入學之期間最長以一年為限,學校應副知區公所(強迫入學委
員會),經核准暫緩入學之國民應於下一學年度辦理入學;學校(註冊
組)並應列冊追蹤,主動通知家長辦理入學報到之時間。
五、鑑輔會完成當年度三歲至未滿六足歲身心障礙幼童之安置後,如普幼班
尚有餘額,提供第一階段核定暫緩入學國民選擇就讀普幼班,如有競額
情形,以抽籤決定。
六、第二階段核定暫緩入學者,如欲就讀公立學校幼稚園(部),應向各園提
出申請。

 

  • 資料出處: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特殊教育科
文章標籤

薇薇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新消息!很可惜~因為參加人數未達20人,下學期已不會再開課了!

有興趣的家長也許就直接到每週一晚上到文山社大觀摩老師上課方式

不曉得若上課的家長變多是否還有機會繼續開課~這堂課對孩子幫助很大卻無法繼續開課!

 

意外發現文山社大有開親子課程,孩子參加過一學期真的有進步

很推薦給家裡有注意力不集中或是大小動作不協調孩子的家長

投資報酬率很高哦!

 上課情形小寶球類課程  小寶球類課程  

有興趣的朋友請洽文山社大http://www.wenshan.org.tw/wscc/modules/news/

上課地點:台北市景美(景美國中)

已於102年9月9日開始上課

加退選週:102 年 9 月 2 日(週一)至 9 月 13 日(週五)止。

開課

132029 / 每週一晚上共2學分(2小時18週) / 景美

授課教師:

林于仕 /拉第石心理諮商所兒童工作的指導老師,對象涵蓋專注力不足、情緒管理、人際互動與學業成就性不高的孩童。

理念目標:

減緩分心與衝動的頻率,提升專注力;脫離笨手笨腳,享受身體功能;不再莫名發脾氣,願意用語言表達;寫字變快變漂亮,增進學業成就,不再害怕上學。

教學方式:

由老師示範動作,再由家長協助孩童練習;會依孩童的能力設計程度不同的活動項目訓練;週二至週六由家長在家裡依課程教導複習活動項目。

費用:

學分費2000+場地雜費200

選課要求:

孩童年紀3-10歲之間,可以理解指令;一位家長搭配一位孩童。

自備課程需要的球具:籃球(標準7號籃球)、軟式棒球、乒乓球拍(附帶乒乓球)、跳繩。

推薦書目:

突破孩童學習障礙,鄭信雄,遠流出版社

詳細課程內容請連結到以下網址

http://www.wenshan.org.tw/courses/1022/course_detail/132029.html

文章標籤

薇薇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語言治療是一條漫長的道路

孩子從2歲半經過全面評估後發現是全面性發展遲緩

各方面的表現都比一般孩子落後很多

聽力檢查後確認聽力沒有問題

孩子是屬口腔低張的語言發展遲緩

每週持續兩堂物理治療兩堂職能治療一堂語言治療

孩子很幸運在3歲就進入文山特殊學校就讀幼兒部

老師也給予很多的指導與幫助

直到4歲才開口講話

現在6歲已可以正常表達字彙雖然沒有一般孩子口語表達靈活

這樣的進步算是突飛猛進

 

老師建議我們在家幫助孩子的方法

口腔按摩:尤其是會流口水的小孩,用滅菌紗布在口腔內按摩四週牙齦

吹的動作:吹泡泡、吹小紙張、學校美勞吹畫

吸的動作:多用吸管喝水或是吸有果粒的或流質果汁與飲品

舌頭練習:小孩的舌頭非常不靈活,可將海苔或果醬黏在嘴唇上,訓練舌頭伸出來舔,舔棒棒糖或是冰淇淋也很棒哦!

嘴唇運動:讓孩子咬住食物進行食物拉扯或是嘴唇將食物抿進去

咀嚼練習:多吃硬的食物如芭樂

 

以下是參考語言治療師的口腔運動動作技巧,可以選幾項平常在家帶孩子練習

一. 「舌頭」練習動作

(1) 舌頭伸出伸入。

(2) 把舌頭伸出外面再往上翹。

(3) 舌頭向左右嘴角移動。

(4) 舌頭在口內左右移動,推抵臉頰內側。

(5) 用舌尖舔上下唇。

(6) 舌頭用力舔餅乾。

(7) 舌頭在牙齒外側轉動,做清潔牙齒狀。

(8) 捲舌做馬蹄聲。

(9) 舌頭捲起由齒槽後掃至軟顎再掃回來。

2. 「嘴唇」練習動作

(1) 噘起嘴唇做吹口哨狀,說/ㄨ/。

(2) 拉開嘴唇,說/咿/。

(3) 不停交換說/咿-嗚-咿-嗚-咿-嗚/。

(4) 露出上下牙後放鬆,重複的做。

(5) 臉頰內縮,噘嘴作聲。

(6) 上下唇內縮後用力發/吧/。

(7) 上下唇含住管狀物品,用手往外拉。

(8) 吸半管的水,以舌、唇抵住使水不下掉。

(9) 中型鈕釦、穿線,置牙齒與嘴唇間,用手往外拉。

3.「顎」練習動作

(1) 儘量張開嘴後噘起嘴,說/啊-嗚-啊-嗚/。

(2) 說/啊-咿-啊-咿/。

(3) 說/啊-嗚-咿,啊-嗚-咿/。

(4) 說/啊-喂,啊-喂/。

(5) 上下牙相碰出聲。

(6) 做大咀嚼狀,或嚼餅乾或口香糖。

4.:「吹氣」練習動作

(1) 做不要說話的信號:噓~,噓~。

(2) 吹火柴、蠟燭、碎紙片、或口哨。

(3) 用吸管吹水。

(4) 慢慢哈氣,越長越好。

(5) 置舌頭於上下齒之間,慢慢吹氣。

(6) 鼓脹臉頰,持續越久越好。

(7) 鼓脹臉頰,然後爆/啪/聲。

(8) 鼓起臉頰做漱口狀。

5. 其他練習動作

(1) 說劈、啪,劈、啪。

(2) 說噗、潑,噗、潑。

(3) 說滴、答、滴、答。

(4) 說踢、他、踢、他。

(5) 說啪、啪、啪。

(6) 說他、他、他。

(7) 說卡、卡、卡。

(8) 說啪-他-卡。

(9) 說啦、啦、啦。

(10)說發、發、發。

(11)說斯、斯、斯。

(12)學小鳥叫,吱、吱、吱。

(13)學小狗叫,汪、汪、汪。

(14)學鴨子叫,呱、呱、呱。

(15)學小貓叫,喵、喵、喵。

(16)學小雞叫,啾、啾、啾。

資料來自 慈濟醫院 復健科 語言治療

 

文章標籤

薇薇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偕紀念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 鄭怡真


出生到兩歲

1.鼓勵你的小朋友多發些像母音和子音的的聲音,如媽、答、爸。

2.利用不同的方法,像維持眼神的接觸、對小朋友的語言有反應、模仿聲音來鼓勵其溝通意圖,例如:提高音調問問題。

3.模仿你的小朋友的笑聲和臉部表情。

4.教導你的小朋友模仿動作,如:躲貓貓、拍拍手、飛吻。

5.當你幫小朋友洗澡、餵食、穿衣服時要說話,告訴小朋友你正在做什麼?你要去哪裡?你要看什麼?

6.辨別顏色&數數。

7.使用手勢,像揮手說掰掰來幫助傳達意義。

8.模仿動物的聲音連結特定的聲音代表該動物狗狗汪汪

9.回應其溝通的意圖。

10.拓展小朋友的單字使用媽在這裡,媽媽愛你,xx在哪裡?xx在這裡

11.開始閱讀。有時不照書中的字來描述書中內容,選擇活潑和大量彩色的圖片,但不要太詳細的圖片,問小朋友這是什麼?鼓勵小朋友命名和指認熟悉的物品。

 

兩歲到四歲

1.用簡單清楚的語言做示範。

2.重複小朋友所指的東西告訴他你了解了,建立並擴展小朋友所說的話要果汁?我有果汁,我有蘋果汁,你要蘋果汁嗎?

3.使用嬰兒式用語來傳達意思再使用成人式用語完成之,如:要鰻鰻,我們要吃飯了

4.剪圖片(喜歡或日常生活物品)製作成剪貼簿,並將它分類,像可以騎的、可以吃的、可以玩的、甜食、水果。或利用重疊和配對可笑的圖片,如:黏狗在車子輪子的後面,討論哪裡錯了及如何修理。

5.數書中的圖片項目。

6.幫助小朋友了解和問問題,玩是非問答題,如:你是男生嗎?你是某某某嗎?豬會不會飛?鼓勵小朋友問問題和讓他試著去愚弄你。

7.提供選擇性的問題如:你要蘋果還是橘子?你要穿紅褲子還是藍褲子?

8.擴展字彙。命名身體部分並告知如何使用,如:這是我的鼻子,我可以聞花、肥皂、蛋糕、爆米花

9.唱簡單的兒歌和重複嬰兒式旋律來表現旋律和語言模式。

10.放一個熟悉的物品於容器內,讓小朋友摸並告訴你那是什麼和如何使用,如:這是我的球,我會丟球、我會玩球

11.使用熟悉的人或地方的圖片/照片,告訴小朋友發生什麼事或重編故事。

 

四歲到六歲

1.當小朋友開始要對話時,盡可能的專注注意力在他身上。

2.要開始說話時,要確定你已經取得小朋友的注意。

3.鼓勵並讚美所有小朋友想要說話的嘗試,並利用詢問問題,表現出你了解其字或詞彙。

4.說完之後停頓一下,給小朋友機會可以繼續這個對話。

5.繼續建立字彙。介紹一個新字和提供其定義或在短文中使用,可以用誇張幽默的方式,如:我想我要騎車去商店,我太累走不動了

6.談論空間關係(第一、中間、最後、左右)和相對(上下、開關)。

7.提供一個描述或提示,讓小朋友定義出你所描述的東西,如:我們要用它來掃地(掃帚);這個東西很冰,甜甜的、很好吃,我喜歡吃草莓口味的(冰淇淋)

7.分類的說明和形式化,指出東西不是屬於某類的物品,如:鞋子不屬於蘋果、柳橙,因為不能吃、不是圓形、不是水果

8.讓小朋友遵守2-3步驟的指令,如:去房間拿你的書給我

9.鼓勵小朋友給予指示,大人遵照小朋友的指令來建個積木塔。

10.和小朋友玩遊戲像「房子」,交換角色或討論不同房間和家具。

11.當要去雜貨店買東西時,討論要買什麼、買多少,要作什麼,並討論大小、形狀(長方圓)、重量(輕或重)。

12.在每天的活動上挑戰,如:在廚房鼓勵小朋友命名所需的廚具,討論菜單上的食物、顏色、材質、味道、食物來自哪裡?小朋友喜歡吃什麼?不喜歡哪一種?誰要清理?

13.強調介詞的使用,如:問小朋友碗要放在桌上膝蓋上或湯匙上;湯匙是屬於誰的

14.電視也可以作為一種工具。談論小朋友正在看的節目,讓他猜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討論其人物特質,他們高興還是哭?要求小朋友告訴你這個故事,一起演出一個場景,且製造不同的結果。

 

文章出處:馬偕紀念醫院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醫療服務資源 http://www.mmh.org.tw/earlyintervention/#19 

 

如發現 貴網站不宜引用或轉載本文,版主有權通知撤除

以上,感謝您的配合!

 

 

文章標籤

薇薇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北馬偕醫院精神科/早療中心兒童臨床心理師 王加恩

 

寶寶均衡的身心發展

寶寶的發展可分為六大發展領域,這六個發展領域乃是息息相關,每個寶寶在不同年齡階段均有不同的身心發展重點。許多家長往往會特別注重孩子的語言與認知能力發展,而忽略了動作、社會情緒以及生活自理等向度,反而使得孩子發展有失衡的現象。會說話固然重要,但是學會與人分享以及能夠被媽媽安撫不哭的能力更是不可或缺;雖然一歲半會數數是很厲害的,但若能拿湯匙吃東西那也是酷的。因此,當我們審視孩子的發展狀況時,別忘了要同時觀察這六大發展領域,同步促進,才能協助寶寶的成長均衡又完善。六大發展向度如下述:

1.粗動作:大肢體動作發展。如:翻身、坐、跑、跳、騎腳踏車等。

2. 精細動作:小肢體動作發展。如:會拍打東西、手指頭有力氣抓緊媽媽的手指、會張手抓取物品、有力氣拉住玩具不讓他人搶走、拿湯匙、拿筆亂畫、拉下拉鍊等。

3. 語言理解與語言表達:瞭解他人非口語與口語訊息,同時也能適當已非口語或口語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或意見。如:聽懂大人講的動作名稱(如ㄆ拍拍手),並可做出動作、一歲會叫爸爸媽媽、二歲會說單詞等。

4. 認知學習:認知概念的學習。如:會分類顏色、分辨大小、會正確玩形狀筒、拼圖、相對詞概念、數量概念等。

5. 人際社會:對他人有適齡的人際互動興趣與社交技巧。如:認得媽媽的臉、懂得怕生與危險、負向情緒能被媽媽所安撫、喜歡跟人一起玩、主動分享、關心他人的感受、一起玩或輪流玩遊戲的能力等。

6. 生活自理能力:自我照顧的能力,譬如自己拿奶瓶、喝水、拿湯匙吃飯、刷牙、穿衣服、背包包等。

嬰幼兒發展遲緩的警訊

所謂發展遲緩,係指孩子在各發展向度(包括生理發展、感官知覺、動作、語言、認知學習、人際社會心理、情緒、生活自理)等發展項目上有一種或數種上明顯落後同年齡的孩子稱之。在臨床上若落後程度達20﹪我們稱為邊緣性發展遲緩;若達30﹪以上(如4歲的孩子,能力只有2歲左右,落後了50﹪),便達顯著發展遲緩標準。表一列出常見的發展遲緩警訊供您對照,若您對寶寶的發展有所擔心,可直接至台北市早期療育網站進行線上發展篩檢表的檢測,若發現有異常指標,可至醫院兒童心智科或復健科進行相關評估。

 

表一、嬰幼兒各階段發展遲緩警訊

幼兒發展遲緩警訊(6個月)

   不會想拿玩具玩

   不會用手抓住玩具

   不會注意人的聲音

   拉孩子坐起來時,頭不會往後仰

   無法翻身

   不能抬頭至90不會尖叫或大笑    

幼兒發展遲緩警訊(9個月)

   無法自己坐起來,並坐穩

   不會發出單音或嘰咕嘰咕的聲音

   不會同時拿起二塊積木

   頭不會轉向聲源

   不會對陌生人有警覺感

   東西不見了會找一下會將東西由一手換至另一手        

幼兒發展遲緩警訊(1歲)

   不會發出爸爸媽媽的聲音

   不會模仿拍手、再見等姿勢

   不會爬

   不會扶著東西站好

   不會自己坐起來

   不會模仿簡單的聲音

   不會用拇指與食指抓捏東西       

幼兒發展遲緩警訊(16個月)

   不會放手走路

   不會有意義地叫爸爸媽媽

   不會自己拿起杯子喝水

   不會表達需要

幼兒發展遲緩警訊(2歲)

   不會說兩個單字合併的句子,媽媽抱抱。若尚不會叫爸爸媽媽,則為顯著語言發展遲緩了。

   不會跑

   不會上樓梯

   不會模仿做家事

   不會向前踢球

   無法堆高三、四塊積木

   不會倒退走

   尿濕褲子不會表達

幼兒發展遲緩警訊3歲)

 不會拿筆畫大圈圈

 不會一腳一階梯地上下樓梯

 不會將六塊積木疊高

 無法聽指令指出四個身體部位

 不會雙腳跳

 無法說短句(含主詞、動詞、受詞)

 

文章出處:馬偕紀念醫院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醫療服務資源  http://www.mmh.org.tw/earlyintervention/#07

如發現 貴網站不宜引用或轉載本文,版主有權通知撤除

以上感謝您的配合!

文章標籤

薇薇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在早期療育的治療過程中得到很大的獲益與成長
雖然嬰幼兒有6次健兒門診,但家長若發現孩子有異常
請採取行動電洽各縣市政府的通報轉介中心取得早療服務資源
讓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顧
 
掌握治療的先機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發展遲緩兒的盛行率約為6%~8%。
 
為早期找出發展遲緩兒,衛生署保健處擬定了一套簡易的篩檢量表,與小朋友接觸密切的家
長和托兒所老師可依量表多注意小朋友的狀況。雷游董事長表示,在現有人力不足的情況下
,設計簡單的量表是很重要的輔助措施。家長可以清楚評估子女是否有發展遲緩的情形,若
懷疑可能有問題,再趕緊尋求醫療協助,但令人遺憾的是,家長和托兒所老師大多沒有這樣
的警覺,而是明明發現小孩子有點不對勁,卻只認為這孩子是「大隻雞晚啼」而已,不知道
小孩子可能有那些地方受傷了,需要給予補救。
 
認知不足及人力缺乏是最大問題
   目前健保補助四歲以下嬰幼兒有6次健兒門診,雖然健兒門診的立意很好,但在醫院考量收入
的前提下,健兒門診的兒童很多,檢查身高、體重等生理問題沒有問題,但評估發展遲緩需
要多一點的時間,目前的健兒門診中根本沒有辦法辦到。
 
早期療育的服務流程
衛生署醫政處表示,早期療育服務流程是一種制度化與連續性的服務,包含發現、初篩、通
報、轉介、評估、療育安置及家人支持等等,若兒童經初篩被發現有疑似發展遲緩,即由早
期療育相關工作人員將前述服務項目予以結合,使特殊兒童能得到完整的服務。
 
設立通報轉介及評估中心
政府近年大力推動發展遲緩兒的早期療育體系,目前全省絕大部分的社會局都設立了通報轉
介中心,家長如果懷疑小朋友可能有發展遲緩的問題,可立即電洽縣市政府的通報轉介中心
,中心的人員會提供後續的醫療和復健諮詢,意即透過這個轉介中心的單一窗口,整合相關
的資源,讓家長了解後續的作業,例如接受更科學化的評估後,如果有溝通的問題,就要轉
介給聽語方面的復健人員,若是粗動作有困難,就要轉給物理治療師。
 
衛生署已補助10所醫院成立「發展遲緩兒童聯合評估中心」,分別為台北市立婦幼綜合醫院
、台中榮民總醫院、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私立高雄大學附設醫院、佛教慈濟綜合
醫院、長庚紀念醫院林口兒童分院、嘉義基督教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署立新竹醫院、羅
東聖母醫院,因鑑於很多家長反應,當他們懷疑小孩可能有發展遲緩的問題而求診時,往往
不知道該看那一科,常常在不同診間來回奔波,不知如何是好,評估中心希望以單一窗口的
服務模式,整合醫院中可以協助發展遲緩兒的資源,讓家長一旦經初篩選後疑似個案,直接
到評估中心即可獲得專業團隊的協助。
 
衛生署推動成立「發展遲緩兒童聯合評估中心」,以每縣市至少有1所評估中心為目標,至於
有些離島縣市因無大規模的醫院,將採跨區域的團隊整合服務模式。除了成立評估中心外,
衛生署也將加強基層醫療人員對早期療育的認知,加入早期發現的行列中。
 
家長須與專業人員合作
早期療育人員不足的情況一時還不能改善之前,家長則必須要多花點心力,不能只仰賴小
朋友一段時間才到醫院接受的復健,而要與專業人員合作,在家時也協助小朋友進行復健。
 
當家長知道小朋友是發展遲緩兒時往往不能接受,但事實上,拒絕接受並不能改變這個事實
,而是要想辦法補救,除了透過通報轉介中心尋求醫療協助外,也可透過有相同境遇的家長
分享彼此的經驗,千萬不要放棄希望,更不要責備自己,將自己封閉起來。
 
◎ 諮詢:衛生署.伊甸基金會.發展遲緩兒童基金會董事長雷游秀華
◎ 資料來源:衛生署衛生報導104期
文章標籤

薇薇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